文史-中華看點

明朝最出格皇帝,被嚴重低估?

2022-07-14 15:12:11最愛曆史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親自下旨,讓奉天威武征討大將軍、鎮國公朱壽統率軍隊南下,去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

南征隊伍剛離開北京,王守仁的捷報已經送來了——寧王朱宸濠之亂在汀贛巡撫王守仁的吊打下,僅持續43天即宣告失敗,寧王本人也成了王守仁的俘虜。

鎮國公朱壽決定把捷報壓下來,一行人繼續南下。

到南京後,跟隨鎮國公朱壽南下的錦衣衛指揮使江彬趕緊找來王守仁,讓對方“識趣”些,把朱宸濠放了。等鎮國公朱壽大軍抵達後,再行俘虜。

礙於鎮國公朱壽的神威,王守仁無奈,隻能將擒獲的寧王朱宸濠以“獻俘”的形式,押送南京,交鎮國公朱壽重新體驗一把抓寧王的樂趣。隨後,在朱壽及其部將的“圍攻”下,寧王朱宸濠二度成為俘虜,論罪伏誅,廢除封國。

01

奉天威武征討大將軍朱壽到底官居幾品?放眼當時整個大明王朝,官員們都紛紛搖頭,表示不清楚。但對於領銜主演朱壽的那個人,官員們無不五體投地,表示臣服。

因為,朱壽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本人。

▲明武宗畫像。<br><br>

▲明武宗畫像。

關於明武宗朱厚照,曆來頗有爭議。有說他為人絕頂聰明,通曉多國語言,是為一代明君。也有人認為其強搶民女,放蕩不羈,沉溺玩樂,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在小說、戲劇和影視中,他更是被瘋炒的熱門IP。

不過,關於他的“好命”這一點,所有人都保持一致的觀點。

作為大明王朝成立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朱厚照打小就是父皇認定的皇位繼承人,並且沒有任何競爭對手與之抗衡。

他的父親、明孝宗朱佑樘從出生開始,就經曆著後宮的腥風血雨,直到其父明憲宗駕崩之後才得以告一段落。或許是童年的磨難,讓明孝宗不得不重新審視皇帝與後宮妃子的關係。在明孝宗的“愛情觀”中,有一人相伴即可。因此,明孝宗也成了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奉行“一夫一妻”製的皇帝。

在這種情況下,終其一生,明孝宗與皇後之間也才誕下了兩個皇子,其中一子早夭。如此,朱厚照就成了明孝宗遺留下來的唯一成年皇子,自然也就是皇位的唯一繼承人。

如此的好運,他能不浪嗎?

作為大明第一家族,父母對獨苗朱厚照的溺愛,可想而知。在皇帝老爸的安排下,朱厚照兩歲就被立為太子。從4歲開始,在父親的親自調教和引導下,一步步規範言行舉止,學習經史子集。

為了避免朱厚照受宮廷奢靡享樂之風的影響,明孝宗更是在尚書馬文升的提議下,杜絕太子朱厚照參與一切宴樂活動。宮宴、曲戲、元宵煙火等都在此範疇。

▲明孝宗朱佑樘。圖源:電視劇照。

▲明孝宗朱佑樘。圖源:電視劇照。

而這些,對於極度寵愛太子的明孝宗來說,還遠遠不夠。

於是,在朱厚照9歲那年,明孝宗又給他找來了楊廷和、吳寬、費宏等當世名家為其講學。這群講官中,楊廷和少年成才,曾參與編撰《明憲宗實錄》;而吳寬、費宏都是殿試狀元出身,經筵史集爛熟於胸。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這群講官和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朱厚照少時即喜讀書,且善作詩。按《國榷》的說法是,“揮筆輒就,曾不構思”。這說明他下筆成章,思維敏捷。

朱厚照本人生性好動,喜騎射。針對這一點,明孝宗其實很早就看出兒子的頑劣,但出於將其培養成朱元璋、朱棣等雄主的美好願景,也並未過分限製。

照理,像朱厚照這種經名師調教、能文能武的太子,稍加些時日,必大有可為。然而,事情到這裏發生了轉變。

根據史書記載,身為太子的朱厚照自從出閣讀書起,每日都是重複做著研讀四書五經、祖訓遺言的學問。而長期單調地做著同一件事情,任何人都會產生厭惡,但身為太子的他,不僅不能停下來,甚至連厭惡都不能表露出來。在老師們的敦促下,他必須做出“色容莊謹”的姿態。每次授課完成,還得按照禮儀,起身作揖,答謝講師。

長期的束縛與規訓,在他的潛意識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對那些重視禮教的官員的憎恨乃至報複的心理,隻等著發芽。

02

弘治十八年(1505年),36歲的明孝宗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皇位理所當然由皇太子朱厚照繼承,是為明武宗。

當年,明武宗僅有15歲。按照古代男子20歲加冠才算成年,明武宗登基時還是“小孩子”。

而明代賦予皇帝的權力卻是至高無上的,為防止明武宗剛即位就做出些出格的事情,明孝宗臨終前特別安排了大學士劉健等人輔政,並叮囑他們:“東宮年幼,好逸樂,卿等當教之讀書,輔導成德。”

知子莫若父!沒了父親約束的明武宗一登基就有些飄了。從前,在明孝宗及東宮諸位老師的約束下,宮廷的奢靡享樂之風對其影響還有限。而如今身為天子,他擁有絕對權力,想玩,想搞事,還不是他自己說了算?

對於新主子的心思,自明武宗為太子時即在身邊侍奉的那群太監又怎會不知?當時,以劉瑾為首的八大太監(時稱“八虎”)最是了解新皇帝想放飛自我的心理。在他們的“苦心”安排下,明武宗終於可以擺脫束縛,扮演除皇帝以外的其他身份,或為小販,或為平民,帶領小太監穿街走巷,觀奇賞異,充分滿足自己內心缺失了十多年的大明社會的好奇。

不過,在封建君主的專製時代,盡管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也並非事事可以隨心所欲。在日漸成熟的行政生態係統中,皇帝更多時候不過是充當調解各方矛盾的最高仲裁。何況,“代天巡狩”曆來都是對中國帝王最基礎的要求。代替神仙掌管人間,本來就需要營造一種神秘感,如今皇帝公然在太監的唆使下,自貶身份,甘於平凡。那群受命輔佐明武宗的大臣,又豈能袖手旁觀呢?

於是,從六科給事中、通政司到六部、內閣,滿朝的文官紛紛指責皇帝的不當言行;同時,對於“八虎”的曲意迎合、阿諛奉承,嗤之以鼻,並要求皇帝罷黜他們。

對明武宗而言,平衡各方勢力是身為皇帝必做的事情。但如果應允了朝中那群顧命老臣的意見,勢必會讓自己再度陷入厭惡的禮教束縛中。而如果偏袒身邊宦官,雖有昏君之嫌,卻能讓自己握有與大臣抗衡的力量,使朝中態勢不致影響君權。打起小算盤後,明武宗遂對憂國忠君者的肺腑之言,充耳不聞,反而任憑宦官把持朝政,對抗強勢的文官集團。

▲明孝宗畫像。<br><br>

▲明孝宗畫像。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