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昭和時代,那些被刺殺的日本首相(2)

2022-07-11 11:05:11新京報

濱口受重傷後一直未能恢複,在1931 年4月13 日請辭,元老西園寺便推薦已經就任民政黨總裁的若槻禮次郎繼任首相。在濱口內閣的大部分閣僚繼續留任的情況下,第二次若槻內閣在4 月14 日走馬上任。濱口雄幸則在8 月去世。

日本侵華時期的犬養毅:

不願承認“滿洲國”,卻因此丟了性命

1

“九一八”事變:實行占領中國東北的計劃

1931 年9 月18 日,板垣與石原自導自演,製造了柳條湖事件。他們對奉天郊外柳條湖的一段南滿鐵路線實行爆破,並謊稱是中國士兵所為。爆炸的規模不大,甚至不影響列車通行,但是板垣等人卻說服上司,以保護日本利權為由進行所謂“自衛行動”,出動關東軍,“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

日軍占領錦州城

日軍占領錦州城

……

為了呼應“九一八”事變,陸軍的一部分精英軍官準備再次發動政變,但是因為計劃泄漏而失敗,這一風波被稱作“十月事件”。雖然政變未遂,然而已經在“九一八”事變之後被軍隊的一係列過激行動折騰得夠嗆的若槻還是深受打擊,導致睡眠不足、精神極度疲勞。得知這一情況的內務大臣安達謙藏建議,通過與政友會成立聯合政權來渡過難關。堅持緊縮性財政政策的大藏大臣井上準之助則極力反對這一計劃。內務大臣和大藏大臣的不和,導致了第二次若槻內閣在1931 年12 月11 日集體辭職。

在這段時間裏,因為日本有被開除出國際聯盟的風險,所以支持國際協調方針的昭和天皇為此深感苦惱,但是他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應對手段。在“九一八”事變爆發之後,陸軍就積極展開宣傳活動,派出軍官在全國各地展開演講,宣稱在日俄戰爭中犧牲了大量士兵和資金才得來的利權,絕對不能放棄。這種行動使得大眾媒體對於事變的報道變得極為偏向陸軍,大部分國民也因此狂熱地支持陸軍,就連昭和天皇身邊的官員們,乃至昭和天皇本人,都開始覺得不能全麵否定陸軍的所作所為。

在片麵的軍事觀點下,占有中國東北成了所謂的日本“國家利益”,為了維護這一“利益”,日本最終選擇了錯誤的侵略行為,這就是“九一八”事變的實質。但是,當時知曉這一點的大部分人,都怯於民眾因為陸軍的煽動而激起的狂熱,做出一副為了國家利益而視而不見的樣子,默認了侵略行為。

隻有少數人敢於公開指出軍方所宣傳的“九一八”事變的欺騙性,比如直言無論多麼口渴,都應該做到“不飲盜泉之水”的政治學者吉野作造,以及聲明“九一八”事變違反國際法的國際法學者橫田喜三郎。但是,他們的言論並沒有大規模地出現在大眾媒體上。與皇姑屯事件不同,石原莞爾等策劃了這起事變的人沒有受到任何懲處。日本之所以在這以後會走上錯誤的道路,不能不說正是源於1931 年發生的“九一八”事變。

誠然,大蕭條以及對此應對不力的政黨內閣的軟弱,都是誘發“九一八”事變的客觀原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侵略這種錯誤的行徑就能被允許。事實上,日本不久就受到了來自國際聯盟的強烈譴責。

錯誤的行為能夠毫不遮掩、招搖過市,這種非正常情況出現的背後,是難以製止軍部失控的國家製度,以及隻求國民服從的威權主義國家的教育方針。明治時代的國家領導人一手締造的忽視民意的國家製度,是日本這個國家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失去改正錯誤的機會的一大原因。

第二次若槻內閣因為內部對立而全體辭職之後,元老西園寺推薦政友會的黨首犬養毅出任首相。在經過昭和天皇的首肯後,犬養毅內閣在1931 年12 月13 日成立。犬養毅成為繼原敬、濱口雄幸之後,第三位出任首相的眾議院議員。

自從1890 年開設國會以來,犬養毅就一直當選為議員,可以說是當時政黨政治家當中最資深的一人。他向來堅持反對政友會的立場,但是在1925 年擔任革新俱樂部的黨首時,卻率領革新俱樂部與政友會合並,並在1929 年田中義一去世之後,憑借個人聲望及其在護憲三派內閣等三屆內閣擔任閣僚的經驗,出任政友會黨首。

犬養毅

犬養毅

犬養毅起用高橋是清擔任大藏大臣,高橋在上任之後停止了黃金解禁,再度禁止黃金的出口,顯示出政府為了克服經濟危機準備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決心。在1932 年2 月進行的總選舉中,政友會獲得了超過300 個議席,取得大勝。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民眾對於犬養內閣積極應對經濟危機的姿態有著相當正麵的評價。但是投票率大約隻有73%,相較前一次選舉的81%,降低了近一成,可見國民對於議會政治的熱情正在減退。

犬養毅與不少中國人私交頗深,也對“九一八”事變感到痛心。他將恢複大眾對於政黨政治的信任,以及妥善解決“九一八”事變視為自身的使命。但在現實中卻因為黨內派係對立,在殖民地的高級官員和警察機構的人事問題上,出現了按照黨派進行安排的問題。這使得昭和天皇及其左右的官員也對政黨內閣感到失望。我們可以從當時在天皇身邊擔任內大臣秘書官長的木戶幸一的日記中了解到這些情況。

2

“滿洲國”與“五一五”事件

1932 年1 月28 日,在歐美國家的利權集中的上海,中日兩軍爆發了武裝衝突。被稱為“一· 二八”事變(日本稱第一次上海事變)的這次衝突,是陸軍為了將歐美諸國的注意力從東北引開,以便關東軍在東北建立“獨立國家”的計謀順利進行而策劃挑起的。

結果在1932 年3 月1 日,關東軍通過威脅當地要人等方法,成功地在東北建立起所謂“滿洲國”。溥儀出任國家元首,稱“執政”,長春則成了“首都”,並改名為“新京”。日本治下的關東州租借地和滿鐵附屬地都原封未動。溥儀暫時沒能當上皇帝,隻得到“執政”這麼一個並不常見的頭銜,“滿洲國”名義上也是共和國。關東軍通過這些伎倆,營造出一種“滿洲國”是基於當地民眾自身意願建立的假象,並希望借此來逃避國際社會對於日本侵略行為的指責。溥儀要重新當上他念念不忘的皇帝,還得等到1934 年3 月。

溥儀

溥儀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