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昭和時代,那些被刺殺的日本首相

2022-07-11 11:05:11新京報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上午在奈良發表演講時中槍,已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從曆史來看,日本首相(包括在任或卸任)經常成為刺殺的目標。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人安重根刺殺。1921年,原敬在東京站附近遭到右翼分子襲擊,不治身亡。進入昭和時代之後,日本首相遇刺更是屢見不鮮。僅在1926年—1937年期間,就有4位(時任或曾任)日本首相被殺:濱口雄幸、犬養毅、齋藤實、高橋是清。而在二戰結束後的1960年7月14日,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在招待會後被一位右翼分子荒牧退助行刺。

下文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第二章“混沌的時代:1926—1937年”,有刪節,分為三個部分,各自介紹了日本戰前昭和時代的四位首相濱口雄幸、犬養毅、齋藤實和高橋是清的遇刺經曆與時代背景。

《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日]古川隆久著,章霖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

《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日]古川隆久著,章霖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

經濟危機時期的濱口雄幸:

日本右翼分子口中的“賣國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戰時生產的過度擴張造成了戰後的經濟危機,加之關東大地震的打擊,銀行出現了大量的不良債權。當時的金融界存在很多與個人經營沒多少差別的中小銀行,大量的不良債權對這些中小銀行打擊極大,成了金融界的重負。政府雖然也在不斷出台相關政策加以應對,但在1927 年3 月14 日眾議院預算委員會的會議上,大藏大臣片岡直溫誤將還未破產的銀行說成已經破產,他的失言一下子造成了全國性的信用危機,使得不少中小銀行被迫停業。(編者按:這段曆史後來被稱為“昭和金融恐慌”。出身陸軍軍官的田中義一臨危受命,但很快在2年後成為了日本曆史上唯一一位因為天皇的不信任而辭職的首相。)

1

大蕭條與裁軍

黃金解禁的實施

元老西園寺向天皇推薦了民政黨黨首濱口雄幸作為下一任首相,1929 年7 月2 日,濱口雄幸內閣成立。外交官出身的幣原喜重郎擔任外務大臣,幣原在加藤高明內閣和第一次若槻內閣時也曾任外務大臣,因推行協調外交而知名。

但是在濱口內閣成立之後不久,圍繞著地方私營鐵路公司的收購和新建線路等問題,大規模的貪汙事件被揭露出來。事件中,為了以盡可能高的價格將企業出售給國家,或是得到新線路的鋪設權,一些私營鐵路公司對執政黨的部分議員進行了賄賂。田中內閣的鐵道大臣小川平吉因此遭到逮捕,輿論對政黨政治的批判也更強烈了。

濱口內閣上任之後,一方麵,決定參加美國與英國發起的旨在限製海軍軍備的倫敦海軍軍備會議;另一方麵,又以強化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為由,在1930 年1 月實施黃金解禁。

所謂黃金解禁,就是回歸金本位製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各國通貨的信用來源於其與黃金自由兌換的保證。當時認為,因為世界上黃金的總量是一定的,所以與黃金自由兌換的通貨的流通量也可以保持在一定範圍內,經濟的動向也同樣能夠受到控製,不會出現不可挽回的糟糕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黃金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動變得困難,而歐洲國家為了籌措戰爭經費,擴大通貨發行量,導致金本位製度難以維持下去。不過在一戰結束之後,各國又開始回歸金本位,日本也開始考慮實行黃金解禁。

既然要回歸金本位,那麼兌換比率是回到一戰之前的水平,還是根據現狀來設定,就成了一個問題。濱口內閣的選擇是回到一戰之前的水平,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日元相對美元升值,對於企業來說,就會造成出口收入減少。但是濱口內閣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能夠幸存下來的企業自然是優質的,隻要保留這些企業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反而能夠增強日本的國際競爭力。

1929 年10 月,從美國華爾街開始的股災造成了世界範圍的大蕭條。濱口雄幸和大藏大臣井上準之助認為這場危機的影響不會太大,決定按照原計劃在1930 年1 月實施黃金解禁。在黃金解禁之後,濱口內閣為了在眾議院獲得過半席位,解散了眾議院,實施總選舉。民政黨繼承了憲政會的基本政策,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利用包括裁軍在內的措施來削減政府支出,並通過減稅來增強民營資本的活力。這些政策獲得了國民的支持,民政黨因此獲得了過半席位。

但是,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一部分的日本經濟同樣受到了大蕭條的影響,占日本出口額一半的對美出口驟減,為絲綢提供原料的養蠶農戶遭受了極大的打擊。棉布的出口同樣大幅下降,失業人數激增,勞資糾紛也變多了。然而民政黨堅持緊縮性財政政策,應對經濟危機的手段原則上就是自力更生,這樣的對策可以說非常不充分。

時任日本外務大臣幣原喜重郎。(本文圖片來自《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

時任日本外務大臣幣原喜重郎。(本文圖片來自《毀滅與重生:日本昭和時代》)

2

圍繞統帥權的大爭論

在倫敦海軍軍備會議上,日本的輔助艦保有量能否保持在美國的七成,成了爭論的焦點。所謂輔助艦,就是除主力艦之外的巡洋艦、驅逐艦、潛水艇等艦艇。海軍堅稱,如果不能保有美國海軍的七成兵力,一旦開戰就會無法加以應對。執政黨和在野黨也都同意這一觀點。但是在會議上,美國等國堅持日本隻能將這一數字維持在七成以下,因為日本還欠有美、英的借款,所以日本也隻能接受這一結果。

以海軍軍令部部長加藤寬治和軍令部次長末次信正為代表,在海軍內部被稱為“艦隊派”的一些人認為,政府在倫敦海軍軍備會議上的表現侵犯了天皇的統帥權,對此進行了強烈的批評,並由此與以海軍大臣財部彪和前海軍大臣岡田啟介為代表的讚成政府決定的所謂“條約派”發生了對立。意圖推翻現任內閣的在野黨政友會抓住機會,與艦隊派站到了一起。那些信奉天皇至上、反對與美、英保持穩定關係的傳統右翼分子也加入論戰,使得這一問題擴大化。這一爭論被稱為“統帥權幹犯事件”,幾乎將國家分裂成了兩個陣營。

實際上,要決定軍力規模,就必然牽扯到財政問題,所以一直以來這個問題都是軍部與政府協商決定的。實際上,濱口首相這一次也已經取得了加藤寬治的同意,但是由於濱口沒能做好相關工作,使得軍令部產生了一種首相不顧其意見強行決定的感覺,最終導致了反對活動的發生。到了1930 年6 月,加藤寬治更是通過辭職以示抗議。

昭和天皇原本就支持與美、英維持良好的關係,也沒有就對美不足七成的比重有什麼不滿。但是,海軍和右翼團體以及垂涎政權的政友會,將所謂的“統帥權獨立”進行擴大解釋,利用這一問題來追求自身的利益。濱口內閣獲得了昭和天皇的支持,因此以強硬的姿態推動條約的批準,在1930 年10 月成功獲得了樞密院對批準條約的承認。與此同時,海軍大臣財部彪也承擔了這次風波的責任,主動辭職了。

3

濱口雄幸遭槍擊

對於那些傳統的右翼分子來說,應對經濟危機不上心,又執著於與美、英搞好關係的濱口雄幸,簡直就是傷害日本團結與威信的賣國賊。1930 年11 月14 日,濱口在東京站遭到槍擊,身負重傷,凶手是一名參加右翼團體的青年。外務大臣幣原喜重郎擔任臨時代理首相。1931 年2 月3 日,在眾議院的預算委員會上,關於倫敦海軍條約的問題,幣原回答說因為天皇已經認可,所以沒有問題。

政友會認為這是政府將政治責任轉嫁給天皇,於是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甚至在議會會場發生了打鬥,使得幾天內都無法正常開會。天皇製度再一次在政治鬥爭中被濫用。

大眾媒體將這一狀況斥為議會政治的墮落,並進行了猛烈批判,人們對於政黨政治的信任一落千丈。作為政府委員、在議會會場目睹了鬥毆的陸軍精英軍官們認為,國防事務已經不能交給政黨內閣處理,萌生了發動政變,擁立陸軍大臣宇垣一成為首相,建立軍事政權的想法。但是,這場被稱為“三月事件”的陰謀最終因為宇垣本人不同意而流產。之後該事件被作為高度機密,就連昭和天皇知曉相關情況也是近半年以後了,而普通大眾要從媒體知道這一事件,更是要等到1945 年日本戰敗以後。

進入昭和時代之後,作為陸軍骨幹的一部分年輕的精英軍官組織了二葉會、木曜會、一夕會等組織,他們定期舉行集會,討論日本在軍事方麵應該如何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來為下一次戰爭做準備。參加者中,有永田鐵山、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石原莞爾,以及前麵已經登場的河本大作等曆史上的有名人物。他們為了讓日本在下一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企圖將資源豐富的中國東北地區納入日本的控製,讓日本獲得獨立進行戰爭的能力。說實話,在這種氛圍下,陸軍內部出現政變計劃也不奇怪。

昭和時代,那些被刺殺的日本首相

昭和時代,那些被刺殺的日本首相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