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麵的全球史:“國民料理”的文化再生產(2)
漸漸地,速食杯麵開始輸出全球,遠達美國、墨西哥乃至整個拉丁美洲。對墨西哥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來說,速食拉麵常作為政府的糧食補給配銷至鄉村,大量的采購量也使日本的拉麵企業開發適合美洲人民的新口味。而在美國監獄,拉麵則成為福利社中最受歡迎的產品,似乎極大滿足了監犯改善夥食的需求。
進入1980年代,日本國內關於拉麵的文化闡釋更加豐富了。從經濟層麵看,隨著日本國民財富的積累,拉麵也迎來了“消費升級”,以往的臨時攤位和大眾食堂成為單品價格更高、有固定菜單的拉麵專門店,關於拉麵的料理方式更加精細,品質也不斷提升,社會公眾開始通過輿論、符號包裝拉麵的消費文化。
動畫電影《天氣之子》中出現的日清拉麵
注重區域差異是拉麵消費文化蓬勃的一個重要訊號。像喜多方市、劄幌市和福岡市都衍生出獨具城市特色的拉麵風味。索爾特認為,拉麵風味的符號落在上述城市背後有著深層次原因——它們普遍是在20世紀初第一波工業化中興起但之後又遭遇招商困難的城市。與之配套的則是日本政府積極推動的“拉麵旅行”,通過拉麵文化帶動中小城市的旅遊業和消費需求。自此之後,各中小城市開始推銷自己的拉麵風格,並利用各種媒介手段廣泛宣傳,事實證明,這種方法讓城市主政者和業界收獲頗豐。
除了廣告、文學作品之外,拉麵文化的再度進階落在了更具分量的文化空間上,這就是拉麵博物館。索爾特將1994年開業的橫濱拉麵博物館視為拉麵文化重要的標誌物,這座文化空間無處不充滿了懷舊感,實際上則是重新建構起國民對戰後拉麵勃興的記憶。在作者看來,這座博物館並不一定是完全還原了曆史,而是配合公眾的想象重建了曆史。而拉麵博物館的展陳則顯示消費主義已經賦予了“國家的過去”以新意義。
拉麵的全球化
一個令人意外的事實是,直到2000年,美國人才知道可以在餐廳吃到拉麵。對那些非日裔聚居區的美國人來說,享用拉麵可能是2013年以後的事。作者認為,1980年代之後,日本開始將拉麵作為國家形象呈現給美國消費者。在國際舞台上,拉麵開始與日本曆史與傳統聯結起來,而非曾經“下層勞動者吃食”的標簽。
更大的時代背景是日本經濟的轉型。1990年代後,隨著日美貿易衝突的結束,日本經濟陷入蕭條,美國經濟開始複蘇,日本的流行文化開始受到美國媒體的關注,尤其是在年輕族群中獲得追捧。短短十餘年時間,美國拉麵店越來越多,店內的裝飾、廚師的操作、拉麵的風味,尤其是吃拉麵時發出的“呼嚕呼嚕”聲都成為美國民眾對異域文化的印象。
動漫《愛吃拉麵的小泉同學》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拉麵在21世紀之初會成功輸出全球?拉麵消費文化的背後是否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內涵?索爾特在全書結論中予以了回應。他認為,拉麵的全球化發生在日本經濟停滯期,在年輕人眼中,獨立拉麵店的經營者如同英雄人物一樣。這一群體不僅定義了日本流行文化,還重新定義了“日本”。全球速食產業由美國主導,而“手作”的拉麵似乎自帶一種反叛氣質,即對標準化和美國經濟霸權的回應,成為“泛亞洲主義”的象征。
索爾特還注意到引導拉麵產業生態的還有一種“暖簾分”製度,即拒絕企業資本進入造成壟斷。多數拉麵店一直是獨立經營商戶,通過學徒製傳播經營模式,從而形成遍地開花扁平化的行業生態,“暖簾分”的反企業要素也被認為是左翼的政治共識。拉麵業獨有的生態亦成為日本失業年輕人的創業選擇。
總體而言,在拉麵輸出全球的過程中形成的綜合要素,共同構築起“日本拉麵”的文化光譜。本質上而言,拉麵演進的曆史與二戰後國際秩序變動和全球化的過程密切相關。如今,這個來自中國的“日本美食”又迅速占領中國市場,並備受年輕人追捧。與之相反,許多傳統中國餐食卻在商場化、連鎖化的背景下逐漸消失。盡管中國美食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層次,但是若要找出一種能夠作為“國家名片”輸出全球的例證,卻並不容易。或許這也是《拉麵》一書帶給中國讀者的啟示之一。
文/郭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