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北宋亡國後的瓷器驚變:官窯如何登上王朝盛典?

2022-06-28 11:44:48國家人文曆史

走進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很容易被造型特別的展品吸引眼球,雖說是宋瓷,竟然能看到鼎、鬲、琮、樽、觚等先秦時期的古禮器,實在與大眾印象裏的宋代風物有挺大差別。隻不過這些物件並非青銅器,而是精美的瓷製品。在中國瓷器史上,南宋之前,很難見到這些先秦禮器以瓷器的麵貌出現。那麼後來它們為何會如此集中地湧現於南宋實質上的“都城”臨安呢?這與一場傾國離亂——靖康之變相關。而一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北宋的亡國之君宋徽宗趙佶身上。

官窯灰青釉雙耳香爐,南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官窯灰青釉雙耳香爐,南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汴京官窯的迷霧

在我國瓷業發展史上,宋代是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瓷窯遍布大江南北,名窯迭出,瓷器亦品類繁多,各競風流,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宋代瓷業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五大名窯為代表,其中“官窯”最易引起歧義。從字麵上來看,廣義的官窯泛指曆代官府燒造瓷器,貢器或者官場皆可作此稱。但在瓷器史上留下濃墨重彩、躋身五大名窯之一的那個官窯則是特指宋代由宮廷所設,為皇家燒製瓷器的窯場。南宋以後,“官窯”成了特定的專有名詞,後世曆代皇家所設窯場所燒製的瓷器則以“禦窯瓷”代稱。

官窯有北宋與南宋之分,其中北宋官窯存在巨大爭議,連設窯的時間、地址本身也有不少謎團。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至今沒有找到任何北宋官窯的遺址;二是北宋官窯存世的瓷器極其稀少,僅有的幾件還是存疑狀態。學界甚至有較激進的一種觀點,認為北宋官窯壓根就不存在。但是北宋官窯的確有明文記載,南宋文人顧文薦在《負喧雜錄》裏記載:“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另有葉寘於《垣齋筆衡》中記載:“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宣政”宋徽宗的兩個年號“宣和”與“政和”,也就是說官窯出現於北宋末年。顧文薦和葉寘都生活在距離宋徽宗時代不遠的南宋,他們的記載應是較為可信的。但為什麼即使有文獻還會存在爭議呢?

青瓷三登方壺,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青瓷三登方壺,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我們可以從北宋官窯設置的曆史時間來梳理。根據僅有的幾條記載,大致可以確定北宋官窯是宋徽宗在位時期在首都汴京開設,終結於靖康之變。即使從時間上限政和元年(1111)算起,至靖康二年(1127)北宋覆亡,前後存在時間還不足20年。這就不難理解後世對北宋官窯是否存在提出的質疑,畢竟存在時間這麼短,又朝廷親自開設,生活在清代的學者陳瀏就說過:“宋官窯者絕不經見,世人罕能識之者。”

迄今為止,僅在傳世品中發現過汴京官窯出產的青瓷,造型古雅,釉色瑩潤,為世間所珍。這就引出一個爭議問題:假如北宋官窯的確存在,那麼所燒產品唯供朝廷使用,不在市場流通,罕珍和稀有,常人難以見到,更遑論民間收藏,這些傳世的珍品如何準確溯源?很難。假如汴京官窯隻提出了計劃而沒有來得及付諸實施,那麼所謂北宋官窯瓷器是否有可能是受官方委托民窯專為宮廷燒製的器物?似乎也說得過去。有學者認為,北宋官窯不存在,僅有的幾件傳世北宋官窯器應是汝官窯。

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不妨從具體器物來分析,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官窯弦紋瓶杯是代表文物之一,它最具特色之處在於仿漢代銅器式樣,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線條簡潔雅致,凸起的弦紋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釉色則給人凝厚深沉的玉質美感。這種仿製古青銅器物與後來南宋官窯器的特點很一致。而且北宋官窯的釉色、胎質都與官汝窯不同,釉層較薄,並有“紫口鐵足”,隻有在裹足支燒這個特點與汝窯相似。

當然,隻憑器物推測依然很難定論,要知道沒有在窯址出土的東西,即使有古代大咖的認證,也難以成為鐵案。最典型的例子是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粉青三登方壺,這件文物是清宮舊藏,早年被定義為北宋官窯所製,最關鍵的依據就在三登方壺足內麵刻有乾隆皇帝禦製詩《詠官窯三登瓶 》:“修內成秘器,年陳陶氣澄。那餘下策火,祗裂細文冰。葆有精神足,疵無髺墾曾。耤回閒玩古,即物祝三登。”詩末署“乾隆甲午季春(1774)禦題”。作為皇家舊藏,又有乾隆皇帝禦筆認證,理論上很有說服力了。但這件文物依然引起了專業人士爭議,有觀點認為此物是清代宮廷的仿製品,並不屬於北宋時期。也有觀點認為三登方壺是明宣德時期的器物,因做工精致,仿真度高,就連“大收藏家”乾隆帝也把它當作北宋官窯的器物。這些觀點你來我往,各有各的道理,最後搞得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拿不準了,於是近年又將原先定義粉青三登方壺年代的“北宋”標簽拿掉。

為何北宋官窯處境如此尷尬。這就涉及瓷器文物鑒定的硬性標準——窯址物才是確定瓷器是否真品最關鍵的證據。遺憾的是,現在存世的北宋官窯文物都不具備這個條件。根據文獻記載推測,北宋官窯地點設在汴京附近,即今天河南開封市。宋代以後,這座位於黃河之濱的城市被洪水淹沒多達6次,尤其是明崇禎十五年(1642),李自成的起義軍攻打開封時,交戰雙方都試圖采用水攻,決口黃河,結果導致開封全城毀滅,許多建築隨之全部淹沒於地下。曆史上的天災人禍是導致北宋官窯遺址沉底、缺乏考古發掘地資料的重要原因,加上沒有充足的文獻資料支撐,北宋官窯的謎團很難在短期內解開。

瓷的禮器功能開始彰顯

“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這是元末明初收藏大咖曹昭對官窯瓷器特點的描述。遺址發現前,出自官窯的存世品非常稀少,卻是宋代五大名窯裏規格最高者。官窯製品普遍施有乳濁性厚釉,口沿處釉層較薄,泛出比黑胎稍淺的紫色;底足無釉處則呈現胎的顏色;瓷器上口沿薄釉處露出灰黑泛紫,足部無釉處呈現鐵褐色,即所謂的“紫口鐵足”。雖然這種特征在哥窯和龍泉窯燒製的瓷器身上也能看到,隻是官窯製品釉麵更為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同時,釉麵多層反複細刮,紋理布局規則有致,規整對稱,頗有宮廷氣勢。

官窯青瓷盞,南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

官窯青瓷盞,南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