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鵝是從什麼馴化來的?(2)

2022-06-23 11:44:16華西都市報

7000年前

大雁開始被馴化成“鵝”

通過組織學分析,學者們發現了4塊幼鳥的遺骨,它們屬於4至16周齡的幼鳥,其中一塊更屬於4至8周齡的幼鳥。而野生大雁通常要8周齡後才有能力遷徙,因此,專家判斷,這隻幼鳥是在當地孵化的,而當地並非野生大雁的繁殖地。

同時,學者們又分析了這批遺骨中氧、碳、氮的同位素比例,並與遺址中出土的哺乳動物骨骼進行了對比,發現有少數的雁是喝本地水、吃本地食物長大的。學者們還發現,有幾隻雁體型大致相同,應當是圈養繁殖的結果。

經過碳14同位素測定,這批遺骨距今已有7150至6670年的曆史。這就意味著,約7000年前,在如今的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的一處原始村落,大雁開始了被人馴化的“鵝生”。中日學者研究認為,田螺山的發現或可證明,鵝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禽。

為什麼南來北往的大雁,會選擇在田螺山安家落戶?孫國平說,它們可能是看上了這裏的“美味”。河姆渡文化有著發達的稻作農業,像田螺山遺址附近的施嶴遺址,就發現了約90萬平方米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稻田,這是考古發現的世界上麵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稻田。先民收割稻田,做不到顆粒歸倉,也就在無意間給大雁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從而為馴雁為鵝提供了機會。它們的肉能吃,羽毛能用,會下蛋,還能當警衛,這應該是先民馴雁為鵝的初衷。文圖均據新華社

上一頁2/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