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翁無歲年 ——《醉翁亭記》流傳中的師生情(3)
2022-06-20 15:01:56華西都市報
蘇軾為《醉翁吟》填詞後,極為滿意,他在給沈遵的兒子本覺禪師法真的信中寫道:“二種水裝入同一器皿,可能不相融和;二張琴用同一隻手彈,可能不相應和。現在沈遵信手彈琴卻與泉聲相合;東坡放筆作詩卻與琴聲融會。其中必定有相通!”至此,倚聲填詞的《醉翁操》終於聲詞皆備,同時因其倡導的“真同”境界和蘊含的感人深情,成為“琴中絕妙”,被人們爭相傳唱,廣受喜愛。至南宋,《醉翁操》成為獨立的詞牌名,蘇軾的《醉翁操》則固定成了詞譜。經此音樂的代代相傳,《醉翁亭記》迅速擴大了影響,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
叁
神韻飄逸的草書珍品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在蘇軾寫作《醉翁操》八年後,歐蘇的命運再一次重合。元祐六年(1091年),蘇東坡因兩次遭到洛黨攻擊,被迫離開京城,到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做太守。這年十一月,好友劉季孫(字景文)受滁州太守王詔之托,自杭州經高郵西赴汴京(今河南開封),中途專程折到潁州拜訪蘇東坡,請他重新書寫《醉翁亭記》。在此之前,《醉翁亭記》曾經兩次刻石,但是由於歐陽修文名太盛,石刻已經被人拓寫得字跡模糊。聽到請求,東坡欣然應許,他在尾跋中寫到:
元祐六年,軾為潁州,而開封劉君季孫,自高郵來,過滁。滁守河南王君詔請以滁人之意,求書於軾,軾於先生為門下士,不可以辭。
好友相見自然要把酒言歡、詩歌唱和,蘇東坡酒量不好難免陶然於醉,書興大發。東坡醉中常有佳作,他在《題醉草》中說:“我喝醉後,乘酒興可以寫大字草書,自認為清醒後寫的書法是比不上的。”他曾親自編修歐陽修的50卷《居士集》並撰寫序言,因此對恩師的名篇諳熟於心,加上醉後靈感勃發、情思泉湧,達到極佳的創作狀態,寫出了一幅氣勢磅礴、神韻飄逸的草書珍品,這就是至今傳世的“鄢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