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大清第一女強人,一個奇女子(11)
2022-06-20 14:51:53最愛曆史
第二年,康熙八年(1669年),鼇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康熙的“少年摔跤隊”擒拿,下獄論罪,囚死牢中。
16歲的康熙自此開始親政。
四年後,三藩之亂爆發,孝莊當年構建的婚姻聯盟對於吳三桂的叛亂起了一定的抑製作用。平叛的8年間,孝莊還直接參與決策,打贏了另一場來自察哈爾蒙古的內亂。當所有的叛亂被平定後,康熙對祖母的遠見和支持非常感激,兩次稱她為“宮中堯舜”。
而孝莊看到康熙已經成長為有魄力、有能力的帝王,內心欣慰,此後遁入內宮,她再未參與政治。
▲孝莊晚年畫像
05
1688年1月,75歲的孝莊病逝。病重期間,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離。但孝莊病逝後,如何安葬祖母,則成為一個現實的難題。
孝莊的遺願是不忍遠離順治、康熙兩代兒孫,希望在順治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然而,以母陵陪子陵,既不合滿族的禮製,也不合漢族的禮製。
孝順的康熙頗為糾結,最後選擇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側一座殿宇,拆建到孝陵風水牆外,把孝莊的棺槨運到那裏安放。這一放就放了37年,直到雍正繼位第三年,才葬入地宮,稱為“昭西陵”。
▲昭西陵 圖源/圖蟲創意
由於孝莊死後的異常安排,那起陳年緋聞又被傳播和解讀。人們認定,孝莊曾經下嫁多爾袞,死後無顏見皇太極,故不敢與皇太極合葬。
曆史學者劉潞則指出,孝莊下葬的非常規操作,主要源於康熙時期滿族的喪葬改革。滿族的傳統是火葬,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再到順治,三任皇帝都被火葬。但到康熙時,儒家的土葬觀念深刻影響到康熙,1674年,他讓自己病逝的皇後成為第一位土葬者。到孝莊病逝時,土葬的觀念已經盛行,如果用火葬,連康熙自己都難以接受;但如果土葬,則無法讓她與皇太極合葬(土葬用棺槨,火葬用骨灰壇)。康熙隻好采取了修暫安奉殿的做法,留待後繼者解決這個問題。可見,孝莊獨葬昭西陵,與多爾袞根本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