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王震中:“大一統”思想的由來與演進(10)

2022-06-20 10:52:24明清史研究

《康誥》《召誥》所說的“內、外服”製,也可以和西周青銅器銘文對應起來。《夨令方彝》:“舍三事令,眔卿事寮,眔裏君,眔百工,眔諸侯:侯、甸、男,舍四方令。”銘文中的“卿事寮、裏君、百工”,屬於“內服”的百官係統;與此相對應的“四方”諸侯——侯、甸、男,屬於諸侯邦國係統。西周所謂分封製,分邦建國的就是“外服”諸侯係統,它與在朝為官的“內服”係統合起來,共同構成“複合製的王朝國家結構”。

西周青銅器銘文《大盂鼎》和《夨令方彝》所記載的“內、外服”製,與西周文獻《尚書》中《酒誥》《康誥》《召誥》所記載的商周“內、外服”製完全對應,這正是王國維所說地下出土的文字資料與地上傳世的文獻資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顯例。

商周王朝複合製國家結構體現在政治區域的劃分上,固然由內服與外服即由王邦與諸侯邦國所構成,但這種劃分並非使二者截然分離,連接二者一個很好的紐帶就是諸侯邦國的一些人作為朝臣,住在王都,參與王室的一些事務。以商代為例,在甲骨卜辭中有一個擔任“小臣”官職的“小臣醜” (《合集》36419),這是一位在朝廷為官者。這位在朝為官的“小臣醜”,來自山東青州蘇埠屯1號大墓“亞醜” [ 14-15]諸侯國。類似的例子在甲骨文和殷墟出土的墓葬中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如,殷墟花園莊54號墓是一座在朝為官的顯赫貴族墓,墓內出土的青銅禮器上,大多有銘文“亞長”二字 [16]。而長族邦君在甲骨文中被稱為“長伯” (《合集》6987正)或“長子”(《合集》27641),卜辭中長族將領“長友角”“長友唐”也甚為有名(《合集》6057正、6063反等)。將殷墟花園莊54號墓與甲骨文有關長族邦君和將領的記錄相聯係,可以得出殷墟花園莊54號墓墓主人當為長族派遣到殷都在朝為武官的大貴族。此外,諸如在今安陽梅園莊村墓地族徽銘文“光”的家族,就是甲骨卜辭中被稱為“光”(《合集》94正,《合集》182等)以及被稱為“侯光”(《合集》20057)的諸侯國派遣到殷都在朝廷為官者

上一頁10/1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