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中:“大一統”思想的由來與演進(9)
2022-06-20 10:52:24明清史研究
《酒誥》這段材料記載了商王朝結構分內、外兩服,其內服為:百僚、庶尹、亞服、宗工,還有百姓裏君,屬於在朝為官的百官係統;其外服為:侯、甸、男、衛、邦伯,屬於王邦之外的諸侯邦國係統。《酒誥》的記載恰可以與《大盂鼎》“惟殷邊侯田(甸)粵殷正百辟”銘文對讀。銘文中的“殷邊侯田”,是說殷商的邊鄙之地侯和甸這樣的諸侯;“殷正百辟”中的“正”是官職的意思,“辟”是君的意思,“殷正百辟”就是在朝為官的百官的意思。“粵”是連接詞,是與的意思。這樣,《酒誥》篇所說“侯、甸、男、衛、邦伯”之類的“外服”,就與《大盂鼎》“殷邊侯田(甸)”對應了起來;《酒誥》篇所說“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百姓裏君”之類的“內服”,就與《大盂鼎》“殷正百辟” 對應了起來,由此可證《酒誥》文獻上的說法是有根據的,也是可信的。
西周的情況也是這樣,實行的也是“內、外服”製。西周的內服即周王直接掌控的周邦(王國),西周的外服即周王分封的、不具有獨立主權的諸侯邦國,二者在王權的統轄下構成多元一統(多元一體)的西周王朝國家。
對於西周的複合製國家結構,也見於《尚書》和西周金文材料。《尚書·康誥》: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於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侯、甸、男、邦、采、衛,百工、播民,和見士於周。 [5]1292
《尚書·召誥》: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 [5]1433-1434
《康誥》中的“侯、甸、男、邦、采、衛”,屬於“外服”的諸侯係統;“百工、播民”,屬於“內服”係統,“百工”即百官,“播民”即遷徙到東都洛邑的殷民。《召誥》中的“庶殷”即遷徙到洛邑的殷遺民,地處王畿“內服”之地;“侯、甸、男、邦伯”即“外服”諸侯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