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王震中:“大一統”思想的由來與演進(11)

2022-06-20 10:52:24明清史研究

諸如此類,還有許多 [13]477-485。商代這些“外服”即“四土”之地的諸侯國(屬邦)之人,之所以能在“內服”之地即王國中任職,就在於商王朝是由內、外服構成的複合製國家結構的緣故。

由商周上溯到夏代,從先秦文獻和《史記·夏本紀》中可以看到:在夏王朝中,既有作為王邦的夏後氏;也有與夏後氏同姓的國族,如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還有以服屬地位出現的韋、顧、昆吾、有虞氏、商侯、薛國之類的諸侯邦國,所以,夏朝國家結構是由多種“共同體”構成的多層次的以夏王為“天下共主”的複合製王朝國家結構。

在夏王朝中,夏後氏與諸侯邦國之間也存在著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如《左傳》宣公三年說:“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 [6]669《孟子·滕文公上》說:“夏後氏五十而貢。” [7]334就是說這些諸侯邦國是要向王邦納貢的。《墨子·耕柱》說:“昔者夏後開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 [17]蜚廉為秦之先祖,夏啟使秦的蜚廉為他采礦冶金,這也是一種納貢的方式。

《左傳》上還說薛國之君奚仲擔任夏的車正之官,專門造車,為夏王提供車輛。商侯冥擔任夏的水官,因治水而殉職。《國語·周語上》說周族先祖曾經“服事虞夏”。這些諸侯邦國的邦君或貴族,在王朝中央任職,既是對王朝國家事務的參與,亦是對中央王國這個天下共主的認可;而作為邦國又分處各地,則發揮著蕃屏王邦,守土守疆的責任。

這樣,我們說夏商西周三代都屬於複合製王朝國家,複合製呈現出的是“多元一體”:“多元”是說它是由許多不同姓族的人們組成,包含有許多諸侯邦國;“一體”是說整個王朝國家具有一體性。這樣,生活在複合製王朝中的周人,自認為自己的王朝是“統一”的,這就是前引《詩經》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雲雲的社會基礎。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曾有“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的感歎,也是鑒於他所向往的西周是“統一”的。與秦漢以來郡縣製機製下一元化的“大一統”思想觀念相對而言,從“多元一體的複合製王朝國家結構”產生出來的“大一統”觀念,則屬於相對早期的“大一統”觀念。這樣的一統觀念在三代王朝代代相傳,構成了一種正統觀念。到了戰國時期,當人們苦於列國紛爭時,盼望統一,既是現實願望,也有曆史淵源。

上一頁11/1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