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明清舟山群島的遷界與展複(2)

2022-06-13 10:29:05明清史研究

圖1 18世紀舟山及寧波沿海地圖

圖1 18世紀舟山及寧波沿海地圖

舟山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是舟山本島,本島西麵的金塘島,北麵的岱山、秀山島、衢山島,東南麵的朱家尖、桃花島,是群島中麵積較大的幾個島嶼。僅以地理位置論,舟山群島對於東亞海域貿易、交通的區位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若考察舟山的政區沿革,卻發現曆代王朝並未因為這種區位重要性而在此地建立持久穩固的行政建製或軍政建製。與其他東南近海島嶼一樣,舟山自政區始設之後,其建置便興廢無常。唐代在此置翁州縣,宋代析入鄞縣三鄉立昌國縣,元代升昌國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複為昌國縣,十七年改作昌國衛於象山縣,後舟山置二所,二十五年改隸定海衛,永樂七年立水寨。此後長期處於半荒棄狀態,成為“倭窟賊巢”。葡萄牙人在16世紀控製了群島間的雙嶼、瀝港等處從事貿易。明亡以後,舟山成為南明政權的重要據點。順治八年(1651年)清軍殺入舟山,十二年又遷遣,至康熙二十五年展複設縣,初名“定海山”,後作“定海",同時將對岸大陸的舊定海縣改為“鎮海”,與新的定海縣同隸屬於寧波府。

若回溯明代棄防、南明戰事、清初屠城遷遣的曆程,便可知清廷的“遷界令”針對的即是盤踞在東南海島的敵對勢力。在這一意義上,海島的棄守早於大陸的遷界,甚至可認為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在大陸遷界之前,大部分海島早已撤防遷界,不存在所謂“清初海島遷界"的問題。

清初東南沿海的遷界及複界,是明清史學界長期關注的課題,近年來不少成果著重討論了東南沿海自明代倭亂至清初遷界以來,地方社會的變遷機製和區域語境,從多種角度關注了東南島嶼在遷、複界過程中的社會情形。但關於海島的遷界與複界問題,還有進一步探究的空間。首先,在遷棄與展複的曆程上,海島與大陸沿海地區既有聯係也有差異,前輩學者關於遷界令的實施及南明活動的考證,對理解上述差異及其曆史脈絡提供了重要基礎;其次,清代展複後的文獻對海島遷界之積弊著墨不少,可為我們追述明代海島人群及其活動提供曆史鏡像;此外, 康熙年間開始的複界在海島與大陸一並展開, 海島社會秩序的重建,與地方行政、賦役體製以及軍事製度的改革息息相關,本文圍繞清初舟山群島的展複,試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

上一頁2/6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