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鑽石和黃金的爭奪戰,如何塑造了現代南非的誕生?
在19世紀之前,南非這塊土地一直被殖民者視為最沒有價值的貧瘠之地。然而19世紀下半葉,財富的潘多拉魔盒在這個地處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國度逐次打開:人們在這裏連續發現了世界上最豐富的鑽石礦床和黃金礦脈。南部非洲忽然變成了一個金光閃閃的獎章,來自四麵八方的投機者懷著一夜暴富的夢想一窩蜂地湧向那裏。一個關於財富、原始權力、欺騙和腐敗的故事在此真實上演,它為南非帶來了經濟繁榮,也為此地帶來了血與淚的悲痛記憶。
下文經出版社授權,摘編自《鑽石、黃金與戰爭:英國人、布爾人和南非的誕生》序言,作者:[英]馬丁·梅雷迪斯,譯者:李珂,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4月版,有刪節。
大英帝國“最貧瘠的殖民地”
拿破侖戰爭期間,英國於1806年占領了開普殖民地。當時,它隻是一個奴隸主的前哨站,距離倫敦有三個月的航程,過去一直由一家荷蘭的商業公司來運營,而這家公司已經在破產邊緣搖搖欲墜多年了。英國對開普的唯一興趣,是將其用作途經非洲的歐亞重要貿易路線中途的海軍基地———一個墊腳石,這也是英國政府決心不讓法國染指的緣由,誰也沒有想到,英國人在戰時對它進行的占領會是長期的。
當地的白人殖民者人數很少,包括荷蘭、德國和法國胡格諾派的定居者在內,總共不超過2.5萬,散布在10萬平方英裏的領土上。大部分人住在開普敦,或者博蘭周邊的農業區。那裏土壤肥沃,屬於地中海氣候,降雨穩定,以葡萄園和優雅的生活方式而聞名。殖民地的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從非洲本土和亞洲其他地區的飛地進口的外國奴隸的勞作。在西開普地區,幾乎所有的歐洲裔家庭都擁有奴隸。開普敦一共有1.6萬人,其中就包括大約1萬名奴隸。白人市民也是原住民科伊科伊人的領主,他們通常被白人稱為霍屯督人。在白人長達150年的侵略後,科伊科伊人失去了大部分土地。如今,他們作為勞工階層為白人群體服務,待遇並不比奴隸好多少。開普殖民地的總人數不超過7.5萬。
在開普半島肥沃的山穀和山脈之外,是一望無垠的內陸腹地,有叢林,也有半沙漠化的荒原,科伊科伊人稱這片荒原為“卡魯”,意思是“幹旱之鄉”。荷蘭的遊牧農民已經遍布這片內陸地區,他們被稱為“遊牧布爾人”。他們放牧牛羊,住在牛車裏,或住在他們圈占的農場的簡陋住所裏,買賣象牙和獸皮,並經常與土著牧民和獵人發生衝突。在北部,遊牧布爾人到達了奧蘭治河畔,此地距開普半島有400英裏(1英裏≈1.6千米),即使坐上馬車,從他們的邊境農場出發,往返開普敦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在東部,他們與說班圖語的科薩酋長國直接衝突,因為向西擴張的科薩人已經越過大魚河進入祖爾維爾德草原,此地離開普敦有450英裏。邊境的許多地方,每每盜匪肆虐,衝突不斷,淪為法外之地。
《上帝也瘋狂》(1980)劇照。
作為殖民地的新統治者,英國試圖在動蕩的東部邊境建立法治,穩定秩序。1811年,英國當局派遣正規軍即“突擊隊”幫助布爾民兵,將科薩人驅逐出祖爾維爾德。殖民地總督約翰·克拉多克爵士向倫敦報告,宣稱他們已大獲全勝:“我想愉快地補充一點,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最好的辦法是把卡菲爾們殺個血流成河。這能恰到好處地震懾住這些野蠻人,管教他們對你尊敬有加。”1819年,為了拚命奪回被侵占的土地,1萬名科薩戰士攻入格雷厄姆斯鎮的邊境村莊,打算趕走白人。但是,他們又一次被打敗,進而失去了更多的土地
為了實現東部邊境的長治久安,英國政府製訂了一項計劃,即在該地區部署來自英國的移民定居。該計劃作為一項“經濟措施”被提交至倫敦議會,目的是減少和緩解拿破侖戰爭結束後普遍存在的失業與社會動蕩問題。倫敦議會通過了此項計劃並及時下撥5萬英鎊,將自願移民的人送到祖爾維爾德,在那裏,這些移民將成為農民,每人會被分配大約100英畝土地。最終,政府從8萬名申請者中選出了約4000名英國人,包括男人、婦女和孩子。大多數男人都是沒有務農經驗的城市工匠。而且,在他們於1820年到達阿爾戈亞灣之前,沒有人告訴他們,分配給他們的土地位於爭奪激烈的地區,曾經發生過五次邊境戰爭。新定居者們還發現,祖爾維爾德的農場土壤貧瘠,雜草叢生,不宜耕種。短短幾年之內,就有超過一半的人放棄了土地,退居到鄉村。在讚助英國人於1820年來此定居之後,英國政府自然有義務在這個高度動蕩的地區保護他們的安全。令殖民地部感到震驚的是,隨著與科薩人的邊境戰爭的持續進行,這成為一項代價越來越高的行動。前殖民地大臣格雷伯爵在1853年對英國的開普政策的曆史進行回顧和評論時提出,英國政府在1819年向這些英國移民們所做出的承諾,被證明是大英帝國有史以來最昂貴的承諾。英國官員發現,除了在半島上的海軍設施外,英國在開普半島幾乎無利可圖,這一點尤其令人惱火。“絕大多數人都認同這一觀點,那就是如果英國在南非的領土僅限製在開普敦和西蒙灣,那會好得多。”格雷伯爵說。長期在殖民地部任職的高級官員詹姆斯·斯蒂芬形容開普殖民地的內陸地區是“整個帝國最貧瘠、最沒有價值的地方”,在商業上毫無意義。
盡管缺乏掌管殖民地的熱情,英國政府還是進行了一係列實質性的改革,旨在使開普與英國其他地方的慣例保持一致。盡管英國當局的主要任務是盡量減少殖民開支,但仍感到有義務建立一個更強有力的行政管理框架,以更多地考慮土著居民的利益。英國傳教士也紛紛來到開普,為科伊科伊人大聲疾呼,爭取民權,講述科伊科伊人在講荷蘭語的遊牧布爾人手下備受虐待的悲慘經曆。1828年,開普殖民地當局頒布了第50號法令,規定“霍屯督人和其他有色人種的自由民”在法律麵前與白人一律平等,並取消對其行動的法律限製。1834年,和帝國的其他地區一樣,開普的奴隸製也被廢除,大約3.8萬名奴隸被釋放,盡管他們仍然被要求作為“學徒”再服役四年。一個使用英語的新的法律係統在這裏建立起來,英語代替荷蘭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此後,殖民地部試圖把開普變成一個講英語的殖民地。
布爾戰爭時期的繪畫作品(The Boer Attack on Caesar's Camp: A Hot Corner with the Border Mounted Rifles, 1900),圖源:英國陸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