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明末遼東軍人的心理變化:祖大壽投降前經曆了什麼?(3)

2022-06-08 10:23:22國家人文曆史

鬆錦之戰的結果仍然以清軍全勝、明軍完敗而結束。至於明軍完敗的原因,也仍然是一個“朝議兩端”、文武離心、將帥不和,乃至將領相互拆台、監軍越俎代庖的老套故事,洪承疇本人倒不必負太大的責任。而援軍的失敗與洪承疇的被俘,也使得困守在錦州城裏的祖大壽陷入了與當年困守大淩河城一樣的處境——火藥斷絕,糧草不繼,人相食,草根木皮俱盡……十年前大淩河城的悲劇再一次在錦州城內上演。

當初圍困錦州,就是祖大壽過去的部下張存仁給皇太極出的主意。張存仁不僅提出“堅持圍困之策,截彼偵探,禁我逃亡,遠不過一歲,近不過數月,自有可乘機會”,對明軍救援錦州有著準確的預料;他同時亦認為祖大壽“惟便是圖”“本無定見”,“一當危急,束身歸命矣”,對祖大壽的為人與個性有著準確的把握。

的確,隨著鬆山的淪陷與洪承疇的降清,擺在祖大壽麵前的,也隻剩下降與不降兩個選項了。祖大壽當然明白,像詐降這種伎倆,偶爾玩一次或許可以僥幸成功,想玩第二次就絕無可能,何況祖大壽手上除了自家親人的身家性命之外,已經沒有什麼人質可以輕易交給皇太極了。更為關鍵的是,對於自己效忠的明朝,祖大壽已經看不到任何希望,繼續賣命,隻有為這個腐爛透頂的王朝殉葬,這顯然不是祖大壽想要的結果。

皇太極是細心人,考慮到祖大壽曾經降而複叛,未必有臉麵再次投降。但祖大壽本人卻無暇顧及這些了,此時的祖大壽已經無路可走,他既意識到大明王朝的窮途末路,也知道要想保住家人的性命和家族的利益,唯有投降一途。權衡再三,祖大壽終於下定投降的決心——這次當然不是詐降,而是真降。《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所謂:“援兵盡絕,城內糧盡,饑民相食,祖大壽戰守計窮,又聞鬆山已失,乃率眾出城……叩首乞降。”

影視劇中祖大壽最終投降。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影視劇中祖大壽最終投降。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皇太極雖然上過一次當,但他依然以最高的禮節迎接祖大壽,並說:“你過去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家人和宗族。我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如果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過去的就算過去了,隻要以後能為我大清盡力就可以了。”

祖大壽降而複叛,叛而複降,自然急於打消皇太極的疑心,表明自己的忠誠。他先是做出深刻的檢討:“臣先執謬,自辱其身,深愧歸降之晚。伏覩皇上寬仁神武,一統之業,朝夕可定。”繼而為皇太極獻計獻策:“以臣目擊機會,先取山海關五城,最為上策。明文武官之能否,城之虛實,兵之強弱,臣所洞悉。宜乘此時攻取中後所,收吳三桂家屬,彼必為之心動。其餘中右所、中前所、前屯衛,一鼓可平也。破山海,更易於破寧遠,山海軍士皆四方烏合之眾,不諳陣戰。絕其咽喉,撤其藩籬,海運不通,長城不守,彼京師難保,三桂安能固守寧遠也?”作為職業軍人,祖大壽幾代駐守遼東,自然深諳明軍城防虛實與官兵底細,他的建議可謂句句切中要害。由此可見,他自此已經死心塌地地歸附清。

有人說祖大壽第二次降清後依然心懷故國,所以一直消極自守,無所作為,說實話,這還真有點抬高了祖大壽。從上麵列舉出的事實可以看出,在諂媚討好新主人方麵,與他的那些兒子、養子和從子們相比,降清後的祖大壽並不稍讓。他之所以在降清後即隱居幕後、銷聲匿跡,大概率隻是因為年事已高(六十三歲),既得不到清真正的重用,也無以充當清的急先鋒去衝鋒陷陣罷了。

回望明亡清興的曆史,明顯可以看出,清之所以取代朱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深諳懷柔之道,可以有效地招徠人才,合理地運用人才,並得到這些人才真心實意的信服。而後者雖然掌握著大量的人才資源,卻總是無法做到人盡其用,這些人才或被逼反,或遭冤殺,或消磨於內耗,或幹脆棄置不用……最終的結果,就是造成人才大量流失,明清之間隨之強弱易位——即以祖大壽為代表的祖家為例,祖氏家族一共為清貢獻了三個子爵,十幾個大小不等的將軍,而他們都曾經是大明帝國的幹城之將,卻最終為清所用,成為皇太極“以明製明”策略的最佳例證。

皇太極的野望。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皇太極的野望。來源/電視劇《孝莊秘史》截圖

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皇太極的胸襟與見識,在他即位之初,即首先訂立了招徠漢人、為己所用的政策。皇太極明言:“金銀幣帛雖多得不足喜,惟多得人為可喜耳。金銀幣帛用之有盡,如收得一二賢能之人堪為國家之助,其利賴寧有窮也,且將來休養生息,我國人民日益繁庶也。”

皇太極以十年的耐心收降祖大壽,且“授以高官厚祿,使之安享尊榮”,即充分印證了他招徠人才的理念。與皇太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崇禎皇帝對待自己的部屬隻有疑心與猜忌,有功不賞,有勞不錄,喜怒無常,刻薄寡恩,才最終使得己方所有的優勢盡失,人心所向化為烏有。

參考文獻:

清太宗實錄稿本[M]. 遼寧大學曆史係,

鍾翰點校. 清史列傳[M]. 中華書局, 1987.

清實錄[M]. 中華書局, 1986.

葉高樹. 1618-1683降清明將研究[M]. 台灣師範大學, 1982.

圖片

上一頁3/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