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陳廢帝傳》龍耳東論史:是忠是奸?毛喜一言,掀南陳驚濤駭浪(3)

2025-04-23 18:02:43千龍網

若毛喜選擇的是“息兵避禍”,勸陳頊按文帝舊命回藩鎮——或許劉師知不至驚懼,朝局雖不穩,卻有緩衝餘地。韓子高與到仲舉也不必惶惶如喪家之犬,更不會有“逼反華皎”的禍根。那樣的陳朝,雖不算太平,卻可能繼續維持“幼主-權臣”共治之局。

但毛喜不是那樣的人。他是一個精於判斷局勢,卻也深知“權力真空最危險”的現實主義者。他對“海內未平、外寇臨境”的憂慮是真誠的,但他在“誰該承擔國運”的判斷上,卻把賭注押在了陳頊身上。

這種選擇,並非忠奸之間的問題,而是政治信仰的問題。但代價,是一個少主之死,是一個王朝名義上“父死子繼”的格局徹底被打破,是陳朝從“文帝盛治”滑向“宣帝專政”的重要轉折。

五、史家的隱喻與後人之歎

《南史》《陳書》對毛喜多有褒揚,尤其在他後來的政績、清廉與諫言上多所稱道。但唯獨在“勸留陳頊”這一事件上,眾史家語焉不詳,輕描淡寫,卻不敢回避其後果。這本身,就透露了曆史書寫者的糾結與審慎。

而今人讀史,若隻讀其忠勤,不究其全局,便失卻曆史真正的教益。

毛喜在南陳政變中的角色,既非忠奸黑白所能概括,更非一言以蔽之。他是南朝士人群體中“以忠為名、以謀求安邦為實”的代表人物。但也正因為他“太急於求穩”,太相信“強者主政”,才將南陳引入一個無法回頭的政變與暴力循環。

他是點燃南陳權力風暴的火種,也是陳廢帝悲劇命運的開篇人。

第二節:政局崩裂的鏈式反應——從劉師知到華皎

毛喜一番話之後,朝局發生了快速惡化:

劉師知、到仲舉等舊臣企圖恢複原計劃,以“太後偽詔”請陳頊出宮,實為自保;

毛喜進言揭破其計,導致劉、到被處死,開了陳頊清洗文帝舊臣的第一刀;

上一頁3/17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