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中華看點

《楚樂器研究》:填補音樂考古相關空白(3)

2022-08-12 10:37:53華西都市報

用編鍾演奏的樂曲曾飛上太空

1956年發掘的河南信陽長台關1號墓,也出土了重要的楚樂器,包括錦瑟、大鼓、小鼓、編鍾等。其中的編鍾保存良好,因首鍾有銘文“隹䈪屈欒晉人,救戎於楚境”而稱“䈪編鍾”。編鍾發音準確,音質優良,其音列已構成完整的七聲音階。用其演奏的樂曲《東方紅》,隨同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登上太空。1958年發掘的信陽長台關2號墓,也出土了大批樂器。近年,信陽文物部門又發掘了長台關9號墓,出土編鍾一套,其音質極佳,音律準確,堪為楚鍾之精品。

近年,湖北隨州葉家山、文峰塔以及棗陽郭家廟等曾國墓地中大量樂器的發現,逐漸勾勒出時間上跨越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700年,空間上以隨州為中心的曾國音樂文化圈,也勾勒出在曾、楚博弈中,曾周音樂文化的陷落及至與楚文化水乳交融的曆史。

“不過,翻開現行的中國音樂史著,卻難以找到曆史上如此輝煌的荊楚音樂文化的蹤跡。確實,曆史沒有留給它應有的地位。傳統文獻中有關古代音樂的曆史信息,其局限性顯而易見。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隻能作用於人的聽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音樂又是時間的藝術,它隻能存在於聲波運動的時段內;它既難以用文字來描述,也不能用圖像來加以表現。曆史文獻中用文字記載的音樂史料,都是對音樂的間接記錄,其中的文學性描寫,僅是一種音樂的意境而已。”王子初感慨。

封麵新聞記者張傑實習生鄭好

上一頁3/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