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鮮卑血統的隋文帝,北擊突厥很有一套(2)
突厥之崛起與鮮卑並無本質區別,崛起後仍是部落聯盟體製,突厥大可汗之下有數個統轄一方的小可汗,小可汗表麵上需要臣服大可汗,私底下對本部落有絕對控製權。隋文帝的釜底抽薪之策,就是打在這個關節點上。
當時突厥各部聯兵雖能號稱四十萬,但內部部落叢雜,莫說不是鐵板一塊,連木板一塊都稱不上。突厥可汗繼承比較原始,一般采取兄終弟及製,很少實行父死子繼,以保證部落時時有成年、強壯、有力的首領。上一代兄弟輪流擔任可汗後,再由下一代最年長的兒子繼承汗位。這個製度雖說有利於部落穩定,但關鍵點在於兩代之間總會有權力傳承,總會有繼承矛盾。
稍有曆史經驗者都會聯想到春秋時吳國諸樊三兄弟相繼(老四季劄拒絕接受王位),老一代全部謝世後,老三的兒子公子僚父死子立,引起老大之子公子光不滿,最後爆發了那場著名的專諸刺王僚。
突厥沙缽略可汗同樣麵臨這樣的矛盾。他的上代可汗他缽死後,他缽的幾位子侄爆發奪位之爭,雖未發生流血事件,但幾位有實力的部落酋長鬧得相當不愉快,沙缽略爭來汗位後,不得不封其幾位堂兄弟為諸部小可汗以平息怨怒。尤其是同輩中最年長的阿波可汗,對沙缽略敵意甚大,為後來突厥分裂埋下了禍根。
除此之外,突厥還有一個陳年老問題。早在他缽可汗時代,其弟達頭可汗就已成為突厥西麵部落的首領,麵子上聽從突厥大可汗的命令,實則分庭抗禮各霸一方。
這些情況,全都被隋文帝手下一位能人摸得一清二楚。此人乃是鮮卑人,名叫長孫晟,唐朝名臣長孫無忌之父,唐太宗的嶽丈。
長孫晟在北周時就已出使突厥,北周嫁千金公主與突厥,長孫晟是和親隊伍的一員。此人的外交、間諜技能仿佛天授,他本以武將身份入突厥,意在以其驍武之資向突厥人誇耀北周武力。誰知一去之後自帶光環,以一箭射落雙雕的本事,引得突厥自大可汗沙缽略以下諸多貴族喜愛,草原諸貴紛紛與之結交,長孫晟便留了心,細細觀察諸可汗的關係,偵察其山川險易。長孫晟在突厥居留一年之間,把突厥諸部關係基本摸清,回國後向隋文帝提出了著名的“離強合弱”之策。
此時正逢沙缽略率諸部大舉入塞,隋文帝便采納長孫晟之謀,在軍事反擊的同時,展開了對突厥諸部的政治攻勢。
離強合弱的首要目標是達頭可汗,達頭可汗的西麵突厥實力強大,隻不過囿於長庶位次,始終居於東麵大可汗之下。隋文帝洞悉達頭的野心,派太仆元暉出伊吾,到達頭可汗王帳賜予他狼頭大纛,對其十分尊重。後來突厥諸部使者到長安去,隋朝故意把達頭可汗的使者置於沙缽略可汗的前麵,挑撥兩部之間的關係。
沙缽略可汗本來就對西部突厥很是忌憚,現在又見隋朝如此接待,便暗暗疑心達頭可汗有異謀。
山川雖異,人心卻同。世上的英雄好漢,都不怕敵人凶狠難纏,卻都害怕一家人之間有了異心。越是父子兄弟,有時越要操著一份兒心。
當開皇二年突厥大軍屢破隋軍之時,達頭可汗就犯了嘀咕。突厥諸部,若論單個實力,達頭誰也不怵。西北戰線獲勝,都是達頭出力居多。但如果繼續打下去,達頭又能得到什麼?論法統,沙缽略才是草原共主。西麵突厥犧牲自己的實力和隋軍硬拚,豈不是為他人作嫁衣?
再加上隋朝的各種挑撥,西域於闐、波斯、揖怛三國集體反叛,西麵突厥後院起火。達頭可汗立即決定退兵。西線大軍一撤,沙缽略失去側翼掩護,再進攻便有些力不從心。
長孫晟覺得這樣還不夠過癮,又勸說沙缽略的兒子染幹,沙缽略之汗位可能並不會傳於他,若是按兄弟相承,那麼有處羅候英雄無敵,若是按父子相傳,雍虞閭又比染幹親近,為何還要這麼實心眼地為別人打天下呢?
如今草原上遺留的突厥人石像雕塑“小洪納海石人”。來源/紀錄片《消失的古國——伊犁河畔》截圖
利益麵前無父子,何況染幹對父親的親疏安排一貫不滿。於是照長孫晟的教唆騙了親爹沙缽略,假稱北方的鐵勒欲進犯北部突厥牙帳,引兵還救老巢。同時沙缽略部內薄孤、東紇羅兩個小部落也發生了叛亂,沙缽略孤掌難鳴,又急又惱,悻悻然撤兵。
於是,開皇二年年底,突厥南侵之戰進行到關鍵時刻,竟因為政治原因,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故技重施,製服沙缽略
開皇三年,隋文帝趁突厥諸部自相猜疑之機,發動數路大軍向突厥發動了猛烈反擊,一舉消滅盤踞在營、平諸州的北齊餘孽高寶寧,斬斷了突厥左臂。
戰爭過程無足論,出彩的依然是離強合弱。
長孫晟受隋文帝之命,在離間東西兩麵突厥上又狠狠燒了把火。這把火燒得很巧妙,長孫晟沒有直接挑起沙缽略與達頭可汗的矛盾,而是選中了阿波可汗。阿波一直以大可汗的正統繼承人自居,不服沙缽略可汗。
隋軍大舉反擊時,阿波可汗所部被隋將竇榮定、史萬歲連連摧敗,進退兩難之際,長孫晟遣使勸說阿波可汗,不要再為沙缽略賣命,不如西投達頭可汗與之聯合,再來找沙缽略爭奪大可汗之位。
這一番建議入情入理,換了誰也隻能這樣操作,阿波可汗便率本部人馬投靠達頭可汗,不久便在達頭可汗唆使下率兵進攻沙缽略本部。沙缽略可汗當時在白道川被隋軍擊敗,受了重傷,正沒好氣,於是率兵奪了阿波的部落,殺了阿波之母。
在此之前,突厥諸部雖說麵和心不和,但矛盾沒有公開化,諸部沒有到動刀槍的地步。此時殺戒一開,東西兩麵突厥從此開始互相攻殺,強大的突厥汗國從此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
突厥的分裂。來源/紀錄片《消失的古國——伊犁河畔》截圖
沙缽略實力大削,既無力擊退西突厥的挑戰,又擔心東方契丹等部落反叛,處境十分不利。同時,西部突厥達頭可汗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擊敗沙缽略,雙方一邊對峙,一邊爭相向隋朝遣使請和,要求隋朝出兵援助。
隋文帝運籌數年,要的就是這個二虎相爭的局麵,當即停止了軍事進攻,大概考慮到過於峻急的進攻,會使突厥諸汗在壓力下重新團結,而適度放鬆軍事壓迫,讓突厥諸汗有一定空間自相殘殺,更符合隋朝的戰略需要。
隋朝與東部突厥的關係急劇升溫。此前嫁入突厥的北周千金公主,主動提出改姓為楊,認楊堅為父。沙缽略則送兒子入長安為質,把堂妹嫁給隋朝重臣虞慶則,隋文帝照單全收。
沙缽略如此卑躬屈膝是有條件的,隋文帝自然明白。阿波可汗加入西突厥後,達頭可汗勢力更加強大,東突厥已不足以與其對抗,稱臣、和親就是請求隋軍拉兄弟一把,解除西突厥的威脅。隋文帝下令大軍北出,與沙缽略聯合反攻西突厥,阿波可汗不久即被擊潰。
隋軍親自出手擄獲阿波可汗的部眾,將人口、牲口全都送給沙缽略,沙缽略感佩莫名。為了維持緊密關係,沙缽略低下了高傲的頭顱,規規矩矩地做起了隋朝的羈縻藩屬,以女婿之名上表稱臣稱子,與隋文帝儼然一副子孝父慈之像。隨後,沙缽略率眾南遷於白道川,在大漠南境定居下來。
後來雙方交往更加深入,突厥王子入長安朝見成了常態,隋朝使者也動輒到白道川向沙缽略賜以禮物,沙缽略當慣了臣、子,索性連那點一方之主的麵子也不要了隋使但來,他就跪拜受賜。這種親密親係一直持續到開皇七年,沙缽略病死。
隋文帝人亡政熄
沙缽略死後,東突厥形勢發生微妙變化。
開皇七年沙缽略去世後,東部突厥的新可汗選誰,又陷入了兩難。沙缽略認為其子雍虞閭年紀小威望淺,不足以挑起與西部突厥對抗的大任,遺命立其弟處羅侯為可汗。處羅侯繼續堅持聯隋抗西突厥的策略,對上竄下跳的阿波可汗窮追猛打,終於將阿波可汗主力徹底擊潰,將阿波包圍於一處山穀之中。
處羅侯英勇善戰,但是有點草原人特有的實誠毛病,圍住阿波後不敢擅殺,上表長安請示隋文帝。隋文帝回書,畢竟是你們自家兄弟,還是不要殺了。結果縱虎歸山,弄得東西突厥連兵不斷,處羅侯在一次作戰中負傷去世。
沙缽略之子雍虞閭繼承汗位,是為都藍可汗。這位可汗不像叔父那麼實在,嗅出了隋文帝的險惡用心。千金公主也不停攛掇,說隋朝嘴上說得大義凜然,其實就是留著阿波可汗讓東突厥無法安生。
都藍可汗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一不做二不休推翻了父親的政策,公然與西突厥罷兵言和,與達頭聯合發兵,南攻隋朝。
這時候隋文帝離強合弱的好處體現出來了。隋軍雖然沒有搞什麼犁庭掃穴式的打擊,但東突厥連年征戰,血慢慢地放,元氣消耗甚重,已不複沙缽略鼎盛時的實力。再加上長孫晟一直堅持不懈地實行離強合弱,在東突厥內部又扶植起突利小可汗與都藍可汗對抗,都藍要與隋朝決戰,真正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開皇十三年,東西突厥聯兵南下,此時隋朝滅陳已久,大兵盡數調到北方。東突厥人心厭戰,在隋軍強大威勢下發生內亂,都藍可汗亂兵中被殺。西突厥達頭可汗也被隋軍擊敗。
那位一直被隋朝拉攏的突利可汗,則直接被長孫晟帶到長安,隋文帝親賜其名為啟民可汗,將流落離散的東突厥部眾交給啟民可汗。
達頭可汗趁亂自稱東西突厥大可汗,但經多年內戰亦實力中衰,在隋軍接連打擊之下星落雲散,達頭可汗逃入吐穀渾部落中不知所終。
離強合弱之策實行了二十多年,展現了隋文帝君臣高超的政治水平,啟民可汗入塞標誌著中原王朝取得了對突厥的壓倒性優勢。
但這就完了嗎?並不。東突厥依然保持著獨立部族力量,並沒有完全消化成中原王朝的郡縣。啟民可汗時代一度向隋朝提出變易服飾,與漢人一同。這是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如果真的做成了,隋文帝的成就將不止結束南北朝亂世,甚至將超過了苻堅、元宏、宇文泰,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融合的功臣。
惜乎天不假年,隋文帝與最懂突厥政策的長孫晟逝世後,這一曆史可能性被隋煬帝打斷了。隋煬帝不知出於何種考慮,拒絕了啟民可汗的請求,仍舊容留突厥作為一個獨立實體存在於隋朝北方。
在隋煬帝的刻意忽略之下,東突厥慢慢恢複了元氣,並且前所未有地結束了諸汗並立的局麵,啟民可汗死後,其子始畢可汗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唯我獨尊的地位。隋煬帝手下大臣裴矩察覺到始畢可汗的崛起有些不對勁,企圖重拾長孫晟的離強合弱之策,專門挑著小可汗扶植,又是嫁公主又是私下結交,但隋朝人驚訝地發現,小可汗們全都不吃這一套了。一來是二十年來隋朝損招使盡,突厥人都學聰明了。二來始畢可汗實力占據壓倒性優勢,哪家小可汗也不敢捋虎須。
此時,隋煬帝因連續征伐高句麗,虛耗國力,已經傷筋動骨,已經無力再管突厥的事了,對突厥的離心問題隻好裝作看不見。
終於在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始畢可汗隱忍多年不想再忍,趁煬帝北巡雁門之時,突然發兵數十萬包圍了煬帝,差點生擒皇帝老兒。
影視劇中,隋煬帝被困雁門。來源/電視劇《新隋唐風雲》截圖
經此一役,隋和突厥的關係徹底破裂,在隋朝其後為數不多的幾年壽命中,隋煬帝既無法拿出合理的政策協調處理突厥問題,也再無力量對突厥進行武力打擊,隻能任由突厥在塞外橫行。曆史轉了一圈,又回到了隋朝剛建立時的樣子。
曆史,何其荒誕,又何其宿命。
作者 | 陳峰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