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去過八大處,從不知道還有個長安寺(5)
說句題外話,有意思的是,《四庫全書》一編十幾年,開編時紀曉嵐隻是個從四品的“侍讀學士”,編纂過程中一路升遷,到編完,已升至當年龔鼎孳的職位:從一品禮部尚書。
永瑢因有才甚得乾隆寵愛,一度被認為是皇位繼承人的有力競爭者。四十六歲時,他被封為質親王,似乎離承接大統又近一步。可惜天妒英才,不到一年時間,白發人送黑發人,他死在了乾隆前邊,都沒能趕上父皇的八旬萬壽慶典。
從這塊匾看,康熙十年大規模修繕之後,至少乾隆朝又修過一次,否則永瑢題寫不了這匾。
長安寺的塔
長安寺南北兩個跨院裏,對稱的位置各有一座方形僧塔,磚土結構,外層磚雕,內層夯土。我進長安寺時,北院塔看上去隻是個塔形的土堆了,幾乎整個外層的磚失散殆盡。南院塔保存相對完好,隻是塔基破損嚴重,塔身正中間被人掏了個大窟窿,估計是想掏點寶貝出來,未料想是個實心磚塔,無功而返。
從兩座塔的形狀看,當初應是同一製式。磚塔正麵有一橫兩豎三條漢白玉,上邊鐫刻著上下聯語及橫批。南塔的上下聯是:“空華開落歸真諦,智果圓成證涅槃”,橫批“窣堵遺規”。“窣堵”為梵文音譯,又稱“窣堵波”,是古時佛教特有的建築類型之一, 一般是圓形塔狀,主要用來供奉佛祖或高僧大德的舍利、法物或經文。
翻閱了一些資料,得知長安寺北院已毀的那座塔,是為賢首宗第三十一世祖量周觀公和尚所建,原來上邊也有聯語:“現身於恒沙劫中,證果在菩提樹下”,橫批是“常寂光中”。該塔建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原來還有額題:“欽命萬壽寺方丈、彌勒院開山、傳賢首宗三十一世量周觀公和尚之塔”。量周觀公是一代名僧,據說著述頗豐,不過我隻查到有《量周語錄》傳世。萬壽寺就是今天紫竹橋東南側的那個大院子,是當年的大廟,舉世聞名的大鍾寺永樂大鍾,明代就懸置於萬壽寺。西山一代的寺廟,曆代住持有多任都是萬壽寺住持兼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