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術第一高手,隱居幕後24年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南下擒拿寧王朱宸濠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了。
起因是在勝利還師途中,明武宗獨自在清江浦上駕船撈魚,一時高興,不慎落水。自小生活在北京紫禁城中的皇帝,沒學過遊泳,溺水著了涼。
按理說,像他這種到處遊玩的皇帝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一次溺水,頂多咳嗽兩天,吃點太醫們給開的靈丹妙藥,在床上躺兩天,大致上就好得差不多了。
可是,這次不同以往。
大部隊回京之後,明武宗這病愣是沒好。先是在第二年正月主持的南郊祭祀上,當著大臣們的麵口吐鮮血,接著又告訴身邊的太監:“朕疾不可為矣。”讓太監向群臣及自己的母後傳達聖意,隨即駕崩。
短短數月間,一場溺水就要了這名年輕皇帝的生命。由於明武宗無子,因此“下屆皇帝由誰當”這種話題,便一度縈繞在明武宗一朝的重臣及太後的腦海中。
按說,想找個人繼承皇位,倒也不難。早在明朝成立之初,明太祖便頒下了《皇明祖訓》,列明皇位繼承遵循“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原則。雖然明武宗朱厚照生前是他爸明孝宗唯一存活的皇子,但勝在明孝宗的父親明憲宗雖然獨寵萬貴妃,但還是挺能生的——除了明孝宗外,明憲宗至少還有10個皇子,比明孝宗略小的便是明憲宗家老四、興獻王朱祐杬。
但此時,興獻王朱祐杬也作了古,王位留給了次子朱厚熜。
如此一來,朱厚熜就成為唯一一位獲得法律認可的大明皇位繼承人。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畫像。
01
京城裏的皇位人選議論,當時受封於湖廣安陸州(今湖北鍾祥市)的興王朱厚熜,一無所知。
就在明武宗去世前五天,他剛剛接到來自京城的聖旨,準允他提前除服,接替已在兩年前去世的父親,坐鎮安陸州,為新一代興王。
按照大明祖製,像興王這種世襲藩王,他們終生唯一能做、也是該做的事情,就是好好吃飯,多生孩子,維係好宗藩內人員關係。隻要不闖禍,這輩子就功德圓滿了。
可是,老天卻偏偏看上了這個時年僅15歲的孩子,讓他僅正經當了5天王爺就獲得了升職,成為大明王朝的“九五之尊”。
不過,僅有5天藩王經曆的朱厚熜,倒也不是個“爛泥扶不上牆”的主兒。兩年前父親去世後,他已經在王府中以興王世子的身份實習工作了一段時間。當明廷派出使者來迎接朱厚熜進京稱帝時,這位少年很快就進入了新角色。
按照明武宗生母慈壽皇太後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先前擬定的計劃,朱厚熜進入北京城後,應先從東華門入宮,在文華殿起居,另選吉日,由文武百官勸進,再以皇太子的身份登基。這樣一來,即便朱厚熜不是皇太後的親兒子,從名義上講,他也是在事實上默認了自己從興獻王一脈過繼給明孝宗當兒子。那麼,即便換皇帝了,慈壽皇太後依然是皇帝的母親,也依然可以享受原來的待遇。
此時,還未抵京的朱厚熜已展現出了聰慧的一麵。
對於朝廷的安排,他全盤否定。先給素未謀麵的大明群臣一個“下馬威”,隨即又拿出當初楊廷和親筆起草的詔書,大摳字眼。他稱,“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你們朝廷商議的結果是讓本王進京當皇帝的,怎麼現在又改成做皇太子,豈非言而無信?
盡管朱厚熜對楊廷和這種“脫褲子放屁”的登基安排嗤之以鼻,但已曆仕四朝、得明武宗遺命攝理朝政的楊廷和卻也不是個膽小的。他很清楚朱厚熜一天沒坐到龍椅上,就還隻是藩王。即便以後做了皇帝,也不過是個10多歲的小子,在朝中形單影隻,想要跟他這種混跡朝堂幾十年、擁有盤根錯節關係的“老油條”對抗,簡直笑話。因此,楊廷和堅決要求禮部按照既定的儀式來。
朱厚熜見狀,便下令車駕就地駐蹕,不走了。
在這場未曾謀麵的較量中,朱厚熜相當明白,自己就是大明天子。如果楊廷和非得跟自己較勁,那麼,最終吃虧的還是他。
國不可一日無君的道理,大家都懂。
他朱厚熜大不了打哪來回哪去,做一世安樂王爺。但那些憂國憂民的大臣,如果再選不出合適的皇帝,罪過可大了去了。
僵持了一些時日後,慈壽皇太後的一道懿旨打破了僵局。她要求雙方擱置爭議,讓未來的皇帝先進京再說。
02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一日,朱厚熜在群臣勸進下,由紫禁城正門大明門進入皇城,在奉天殿(即太和殿)登基,史稱嘉靖皇帝。
▲北京故宮太和殿廣場,圖源:攝圖網。
這套禮節規程完全是按照一位皇太子登基稱帝的流程走的,故而,楊廷和等人雖然仍存不滿,但也不好明說什麼。
嘉靖登基後,這場圍繞“兄終弟及,父死子繼”話題展開的爭論並未因此結束。相反,越鬧越大,成了滿朝爭論不休的“大禮議”事件。
所謂“大禮議”,就是嘉靖登基後各項禮儀製度的大討論。這當中除了皇帝的年號等基本的禮儀章程外,究竟誰才是嘉靖皇帝的親生父母,才是個令人頭大的問題。
初登皇位的嘉靖始終堅信自己來自興王藩,興獻王是自己的父親,興獻王妃是自己的母親,毋庸置疑。但正如嘉靖即位前,朝廷要求當時還是王爺的朱厚熜由東華門進宮,以皇太子身份登基那樣,以首輔楊廷和為首的大臣始終認為,要當皇帝,那就得遵循“大宗不可絕”的觀念。也就是原來明朝皇位怎麼傳承的,還繼續怎麼傳承。明孝宗傳給明武宗,明武宗沒有兒子,傳給了嘉靖,那麼嘉靖就得繼承明孝宗的衣缽,保證持有皇帝身份的明朝大宗不斷絕。
楊廷和這麼做,或許有想要維護文官集團利益的考慮。畢竟,在明孝宗時期,文官們的地位大幅提升,孝宗皇帝對他們可謂是言聽計從。君臣和睦相處,孝宗去世後,文官們紛紛表示,這皇帝是他們僅見的大明“聖君”。而明孝宗的繼承人明武宗,不但不如他爸對文官們信任,還處處跟他們作對,各種挑戰禮法的方式通通用上,搞得文臣們灰頭土臉。
但楊廷和的堅持,顯然違背了基本的人情。就衝一正常人來說,昨天還好端端地當著這家的兒子,今天突然告訴你,這樣稱呼自己的爹不合理,你現在是大伯家的孩子,你得管你爹叫叔,稱你媽為嬸。你恐怕都會覺得渾身不自在,更何況嘉靖?
自然,對於這種強迫式的改口,嘉靖皇帝接受不了。畢竟與宋英宗等人從小被撫育於宮中不同,嘉靖皇帝的前15年人生都是在地方上當著王爺。
以楊廷和為首大臣們可不管這些,在他的支持下,禮部尚書毛澄等60多位文武大臣聯名上書要求皇帝盡快改口,並稱“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一時間,給剛登基的嘉靖極大的壓力。
不過,這道“要命”的問題,真的無人可解?
不,楊廷和起草的明武宗遺詔給了嘉靖皇帝“一線生機”。
這份遺詔盡管不是明武宗口述,但它白紙黑字寫明了“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這可是個嚴肅的話題,遺詔上所說的遵祖訓,指的是朱元璋親筆擬定的《皇明祖訓》,裏邊確實有提到兄終弟及一說。除此之外,此事遺詔裏早已說明“告於宗廟”。這就相當於這個事情板上釘釘了,不僅文武百官曉得,在宗廟裏立著牌位的那些大明先帝們也都盯著呢。
從製度與法律體係的角度上講,明武宗這份遺詔不管是否為皇帝本人的意思,它都具備不可更改的法律效應。
因此,剛進入仕途、還在禮部實習的張璁才敢當庭頂撞首輔楊廷和,稱“初未嚐明著為孝宗後,比之預立為嗣,養之宮中者,較然不同”。言外之意就是,這個當首輔的楊大人當初起草詔書的時候不嚴謹,現在想推倒重來,哪有那麼容易?
誠然,這當中有首輔楊廷和的不嚴謹,但一心隻想著給明孝宗找兒子繼承皇位,也從側麵反應了楊廷和打心眼裏就瞧不起去世的明武宗。
聽聞張璁此言的嘉靖皇帝大喜,稱“此論出,吾父子可獲全矣”。而退了休的前任大學士楊一清也說,張璁這話,即便聖人在世,也找不出破綻。
▲致仕大學士楊一清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