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青銅時代,有多震撼?(13)
然而,從更大的層麵上講,吳、越的崛起,恰恰說明了周天子的權威已經羸弱至極。禮樂製度的徹底崩壞,致使青銅器走上了一個曆史巔峰後,迅速衰落。
就在春秋諸侯忙著拿青銅武器互相對抗時,一種新的金屬製品詫然問世。
它是鐵,一種比銅的儲量更大、硬度更高的金屬。無論是用作兵器,還是用作農具,它都比青銅器更勝一籌。
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顯露了鋒芒。
06
公元前464年,越王勾踐薨,春秋霸主再度缺位。沒有了盟主,各國不得不加強自衛,天下紛爭愈演愈烈。
大國爭霸,上百個小國,爭到最後就剩局部統一的戰國七雄。
到底鹿死誰手,就看誰更具改革精神。
列國中,魏國、楚國、韓國相繼發起規模浩大的深度改革,但堅持到最後的、改革最徹底的卻是秦國。
▲商鞅。圖源:影視劇照
秦君的祖先原是替周天子牧馬的秦非子。隻因西戎入侵,秦襄公曾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居今陝西岐山至灃水一帶的土地,躋身諸侯爭霸之列。
當諸國都圍繞周禮強調的“王道”探索發展之路時,秦國的製度設計師商鞅卻一改過去的虛浮,直言“霸道”方可統一天下。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頂住壓力,率先在國內頒布了《墾草令》,拉開變法的帷幕。
當時,秦國耕力在列國中排倒數,商鞅提出“廢井田,開阡陌封疆”,對田畝製進行了改革,允許秦國百姓留有“私田”,隻需要他們如實報告給官府,並由後者登記造冊即可。
為了保障國家的稅收持續而穩定,商鞅規定,秦國私田多少,將以百姓參軍後所立的軍功為考核標準,功高則田宅多。當然,貴戚祿厚,所要承擔的賦稅和對國家的責任就越大。
▲商鞅方升上的銘文。圖源:圖蟲創意
為防止貴族們瞞報私產逃稅,商鞅動手改革了秦國的度量衡製度。他規定,“十六點二立方寸為一升”,並為此訂做了統一的商鞅銅方升。
今天,這件國寶級的青銅器依然能發揮它獨有的刻量功能,將信息準確無誤地反饋給人們。
憑借著刻度精準的測量工具,商鞅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改革的設想。
公元前338年,商鞅被殺,但變法通途卻沒有在秦國戛然而止。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終在商鞅死後117年統一天下。
作為曆史上第一位將“皇”和“帝”合用的君主, 秦始皇對在國內實行許久的度衡量製度,情有獨鍾。
▲秦始皇雕像。圖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