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傳統戲曲如何更好地與現代觀眾共鳴

2024-01-18 10:48:06中國文化報

近期,越劇《新龍門客棧》在網絡上“火”出圈。小生反串營造出亦莊亦諧的氣質,引得一眾網友驚呼天人。如果說觀眾對其中“異樣男友力”的追捧多少帶有不甚理智的成分,那麼,隨後對“老祖宗審美”一邊倒式的折服與仰慕,反映出的卻是現代觀眾對傳統文化自然流露的文化自覺與審美認同。戲曲中司空見慣的反串表演為何能夠意外出圈?“老祖宗的審美”為何能夠直擊青年觀眾的欣賞要害?隱含其後的正是傳統戲曲藝術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與現代觀眾共鳴這一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話題。

舞台藝術要獲得良好的生存狀態,其訴求是要與觀眾形成深度且具黏性的觀演鏈接。然而,一說到戲曲,年輕觀眾往往將它與古老、緩慢甚至陳舊關聯在一起。戲曲與一些年輕觀眾之間的距離,幾乎可以簡單歸結為傳統與現代的隔閡與成見。打破這種認知偏見,架通傳統戲曲與現代觀眾之間的橋梁,可以從情感、形式與媒介三個方麵著力。

縱觀古今經典的戲曲作品,無不是在對人類共同情感的表達上做到了極致化的藝術追求。關注與貼近觀眾的情感訴求,努力實現與現代觀眾的情感共鳴,是戲曲走近觀眾的基礎。昆曲《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越劇《梁祝》“十八裏相送到長亭”,不僅將中國人表達愛情時那種含蓄而熾熱、隱晦又大膽的特質描寫得出神入化,而且推向了超越生死的浪漫主義想象。此外,忠義之情也是傳統戲曲著力書寫的對象,像京劇《七俠五義》《千秋忠烈》、豫劇《程嬰救孤》、晉劇《傅山進京》等。實際上,傳統劇目中大量老生戲、袍帶戲都離不開對此類情感的表現。這些情感植根於中國漫長而深厚的農耕文明,不僅承載著中國人對真善美的理解與追求,更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價值。進入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流露成為幾近奢侈的行為。於是,走進劇場完成一次真實唯美又藝術化的情感體驗,成為現代觀眾觀賞戲曲的重要原因。由此,戲曲創作要始終遵循情感至上的藝術規律,努力將外部衝突有效轉化為內心情感,做到以情怡人、以情悅人、以情動人。一旦偏離了對情感表達的追求,戲曲創作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到另一個方向:生硬的觀念輸出與刻板的理論說教。舞台上那些脫離了情感的、六親不認的角色,觀眾自然無法與之產生共鳴。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