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古法 傳承絕技(非遺煥彩新時代)
伍映方與父親搭建的靖窯。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
伍映方製作的蛋殼黑陶觚。 |
伍映方製作的黑釉窯變瓷盞。 |
伍映方指導伍士修坯。 |
走進江西省靖安縣靖窯陶瓷展廳,古樸的氣息撲麵而來。展廳內陳列的各式瓶、罐、壺、杯,通體墨黑,散發著溫潤光澤。記者小心地拿起一件蛋殼黑陶高柄杯掂了掂,它看起來重,卻輕如紙瓶。
“輕是因為薄。蛋殼厚度約為0.3—0.4毫米,這個蛋殼黑陶杯最薄處隻有0.2毫米。”伍映方一邊介紹,一邊拿起黑陶殘片與雞蛋殼對比。
2014年,伍映方成功複燒出4500年前的蛋殼黑陶觚。薄如蛋殼的黑陶背後,是經年累月的鑽研和堅守。
複燒黑陶
伍映方祖籍為吉州窯所在地江西吉安,祖上世代製瓷。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對陶瓷產生了濃厚興趣,立誌以此為業。除了師從父親,他還去各地窯廠學習,熟練掌握了陶瓷製作的各種技藝。
2011年,靖安縣高湖鎮老虎墩遺址出土一件距今約4500年的蛋殼黑陶觚。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亮如漆,這種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蛋殼黑陶器被考古界譽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製作”,深深震撼了伍映方。
令人遺憾的是,蛋殼黑陶燒製技術早已湮沒在曆史煙塵中。伍映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複燒蛋殼黑陶。
首先是拉修薄坯。黑陶最薄處僅0.2毫米,挑戰手工拉坯的極限。“手抖一下,坯就會破,一次過重的呼吸、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伍映方將自己關在工作室裏苦練拉坯。餓了,妻子把飯送來;困了,把椅子拚到一起躺一會兒。就這樣,從1毫米到0.9毫米、0.8毫米……伍映方不斷精進技藝,終於攻下了拉坯這道難關。
之後是攣窯、裝窯。最後,是最難的難題:燒窯。柴窯火候全靠人的判斷,要燒製裏外全黑的黑陶,必須精準掌握溫度。柴燒一窯需要60個小時左右,加柴的速度和方式、環境、氣候等因素都會影響陶器色澤。隻要窯火一點燃,伍映方的全部注意力就集中到窯上,連續數十個小時不眠不休掌握火候。
伍映方試燒了多次,出窯的陶器中卻沒有一件黑陶。燒製一窯成本不菲,家中積蓄幾近耗盡,接連的失敗,讓一直支持他的家人開始動搖:“以你的技術,就算做普通陶瓷,照樣有市場。這樣幹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
“讓我再燒最後一窯。”伍映方不願放棄。這次,一件黑色中夾雜些許白色的陶器出現在眼前。自此,伍映方逐漸探明了古法燒製黑陶成黑的原理。
他摒棄矽酸鹽等現代化工原料,采用當地無汙染的天然泥料燒製黑陶。經過苦苦探索,2014年,伍映方用傳統柴燒技藝成功複燒出蛋殼黑陶觚。看到他的作品,考古專家們驚歎不已,靖窯被江西省考古研究院授牌“黑陶研究基地”。
“古代蛋殼黑陶觚屬於禮器,一般是在重要祭祀場合使用,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恢複失傳已久的蛋殼黑陶製作技藝,不僅為研究老虎墩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也有助於打造靖安特色文化名片,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靖安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晏冕說。
精進技藝
靖窯工作室裏,伍映方拿出幾件不同的黑釉瓷器,讓記者用帶著電筒的放大鏡觀看。
乍看沒有多大區別的幾件瓷器,在放大鏡下卻展現出不同的麵貌,有的顏色單調死板,有的色彩層次分明,猶如深夜星空閃耀。“這就是天然材料古法柴燒和現代化工材料電燒的區別。”伍映方說。
複燒出蛋殼黑陶後,伍映方不斷鑽研,提升技藝:把黑陶燒製溫度從600°C—900°C提高到1000°C—1250°C,使其無釉而產生釉麵光澤,達到瓷化程度,成為無釉黑瓷;通過簡化10餘道工序,將黑釉瓷的燒製溫差控製在10°C以內,大大提高了柴燒黑釉瓷的燒成率。
伍映方的黑釉瓷和無釉黑瓷作品不僅做工精細,而且品種多樣:黑定鐵鏽斑、木葉天目、剪紙貼花、虎斑玳瑁……由於窯變的天然性,每一窯產出的精品寥寥無幾。伍映方身邊常備一把小錘子,每一窯出爐後,他便將不滿意的產品全部敲碎。即使有人願出高價讓他“手下留器”,伍映方也絕不動心。在他的藝術世界裏,成不了精品,就沒有保留的價值,更不可作為商品流出。
有人勸他用氣窯和電窯進行流水線生產,擴大產量,提高營收。伍映方卻嚴守古法,堅持手作、柴燒,這是當初自己做靖窯的初衷,也是祖輩傳下來的規矩。
2017年,伍映方被評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靖安黑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他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江西省“非遺匠心獎”等榮譽。
在創建靖窯品牌的過程中,靖安縣給予大力支持,幫助伍映方擴大窯址,推動靖窯示範基地建設和黑陶文化研究、傳承。
薪火相傳
“啪啪……”一塊陶泥摔在拉坯機上,隨著雙腳有節奏地踩動,泥坯順著伍士的手向上生長,逐漸成型。伍映方看著大兒子伍士,眼神中滿是欣慰。
“父親是我心中的‘巨人’。複燒黑陶經曆了那麼多困難,父親從未放棄,一點點靠近成功。”伍士說,“雖然父親從未要求我回來繼承技藝,但在潛移默化之下,我也喜歡上了陶瓷。”2018年,伍士考上當地公務員,後來卻放棄了機會,回到靖窯工作。如今,他已是靖安縣黑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伍士指著旁邊正在拉坯的年輕人介紹:“這是我弟弟伍超,他從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陶瓷繪畫專業畢業後,也回來加入傳承隊伍。”
“這不是我的魅力,是傳統技藝的魅力。”伍映方笑道。
非遺是珍貴的文化寶藏,可是在現代社會,不少傳統技藝逐漸走向消亡。伍映方認為,健全非遺保護傳承體係迫在眉睫。他參與製定了傳統黑陶、黑釉瓷、無釉黑瓷、傳統磚製階梯窯、傳統磚製龍窯5個省級標準,為非遺技藝保護建立規範文檔。他還創辦非遺展館和黑色陶瓷體驗室,集傳統陶瓷製作技藝研究、傳承、體驗於一體,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陶瓷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
“這麼輕、這麼薄,中國文化真是太奇妙了!”2023年7月,兩名馬達加斯加姑娘慕名來到靖窯,琳琅滿目的黑陶作品讓她們讚不絕口。伍映方帶她們體驗拉坯,看著一團團陶泥在手中變成優美的造型,她們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妙趣。
“製陶界有句話,‘3年出一個狀元,10年出一個窯火師’。直到我走進靖窯學習黑陶,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2016年暑假,北京女孩殷桃在父母帶領下來到靖窯研學體驗,一下子愛上了這門傳統技藝,之後每逢暑假就過來學習。現在,她已經能獨立製作出黑陶和黑釉瓷作品。“我打算報考藝術類專業,希望繼續在陶瓷領域深耕,將來更好地傳承發揚這份技藝。”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黑陶、喜愛黑陶,伍映方以靖窯陶瓷坊為主體申報江西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為五湖四海的學員傳授黑陶知識。
2023年,伍映方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他想把黑陶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他走進校園和田間地頭,開展了30多場非遺宣講活動,弘揚黑陶文化。“希望憑借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動非遺傳下來、走出去。”
今年暑期,靖窯格外熱鬧。台灣青年學生前來參加文化交流活動,感受非遺魅力;湖南衛視《童趣大冒險》欄目組織小朋友來靖窯參觀研學,了解黑陶知識,體驗製陶樂趣;靖安縣青年人才夜校在靖窯開辦陶瓷製作課程……
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伍映方正在擴建非遺展廳,未來將通過直播展示黑陶製作技藝全流程,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