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落腔:傳統戲曲的瑰寶與傳承設想
在黃河流域的冀南、豫北、晉東南地區,廣泛流傳著落子腔這一戲曲聲腔,包括武安落子、內黃落腔、上黨落子三大支係。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受武安落子的影響,內黃的民間藝人在民間曲藝“彩扮蓮花落”的基礎上,吸收內黃地方音樂的豐富營養,奠定了內黃落腔的雛形。清道光年間,落腔在安陽廣為流傳,因其活動中心在安陽,故亦稱安陽腔。之後的發展中,內黃落腔在內容上也具有了典型的內黃地域特色,內黃位於河南安陽境內,曆史上一直飽受黃河災患折磨,內黃落腔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了黃河沿岸人民的苦難經曆,表現了底層大眾苦中作樂的精神世界。清末民初,落腔的聲腔有了較大發展,形成三大流派。以安陽、林縣、成安、臨漳為中路,稱落子腔,發音較平,唱腔粗獷,講究偷字閃板,擅長花腔;以武安、涉縣為西路,稱武安落子,聲腔層次多變,起伏跌宕,行腔高昂嘹亮;以內黃、魏縣、清豐、南樂、滑縣、濮陽為東路,稱落腔,唱腔平穩古樸,吐字清晰,長於悲劇。民國初期,內黃落腔繼續快速傳播,辛亥革命以後,落腔與各地戲曲取長補短,在各個方麵不斷改良,並傳播至山東、河北等地。抗戰時期,落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出現許多反映自強救國、反抗侵略的新戲。解放戰爭時期,一些反映當時戰爭需求的現代戲上演,旨在發動組織群眾參與革命。新中國建國初期,落腔進入鼎盛時期,改為樂腔。1980年代,受到流行音樂、電視媒體的影像和衝擊,落腔走向沒落。進入21世紀,網絡媒體的普及使落腔的觀眾群愈來愈小,集中於農村地區和城市老城區的老年人群。而專業劇團隻剩安陽縣內黃落腔劇團一家,行當相對齊全、演員較為專業、樂隊配置基本完整。幸運的是,在內黃縣毗鄰的5個縣市,還有12個業餘劇團:和平樂腔劇團、井店迎春樂腔劇團,河南省滑縣(省直管縣)的滑縣樂腔劇團、家和落腔劇團、大塊鎮小塊落腔劇團、醒華落腔劇團,河南省鶴壁市的鶴壁市樂腔劇團、興鶴樂腔劇團、鶴壁市淇縣三角屯村落腔劇團,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的南陽村落腔劇團、宏楊落腔劇團,河北省邯鄲市魏縣的魏縣落腔劇團。但這些業餘劇團都存在行當不全,演員水平有限的情況,如:和平樂腔劇團這樣的一家幾口以落腔為生的家族式劇團,大塊鎮小塊落腔劇團這樣的有需求則臨時搭班的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