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戲曲“大觀園”裏“百花綻放”
【編者按】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種類繁多、各富特色,不僅承載著中國文化精神,更體現著中國人的審美追求。
我國現有348個劇種,有的劇種瀕臨消失,有的發展麵臨挑戰,傳承與創新是當今戲曲發展最重要的課題。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舉辦,“南腔北調”在此交流展示,戲曲名家帶來精彩展演。本期我們約請參與百戲盛典的戲曲人才和相關從業者,就戲曲人才培養、瀕危劇種保護、創新傳播方式等問題進行探討,為繁榮中國戲曲百花園建言獻策。
觀眾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內參觀梅蘭芳在京劇《天女散花》中的劇照(左)和徐悲鴻畫作《天女散花》(複製品)。新華社發
【一線講述】
“土味”秦腔可以更“潮”
講述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邊肖
從藝40年,我專攻文武老生。很榮幸能在“百戲盛典”上為戲迷朋友們奉上須生經典劇目《轅門斬子》。這部兩個多小時的劇目以老生唱段為主,好聽;三折戲中能將蟒袍角的所有冠帽、紗帽、蟒袍等傳統戲衣、扮相展示出來,好看。
對於這次演出,我還藏了一份“私心”——言傳身教,讓劇組的青年演員學習領悟如何在“大舞台”演“大戲”。今年,我所在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啟動非遺傳承劇目青年人才培養項目,由院“梅花獎”得主分行當教戲、排戲、傳戲,《轅門斬子》位列其中。本次赴昆山演出,劇組的青年演員都來到了現場。希望他們通過參演觀摩,在未來的舞台上能壓得住場子,贏得觀眾心。
人才是文藝院團發展的根本支撐,但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秦腔後備人才培養麵臨不少困難。為保證人才梯隊的穩定與壯大,我院以10年為一個培養周期,用委培的形式招收學員班。每期招收約100名學員,坐科5年,曆練5年,再將其中優秀的人才吸納到院團中,這樣基本能夠滿足人才梯隊建設。2022年,以第十期學員培訓班為主體的四團組建完成,演職人員平均年齡20餘歲,是目前秦腔舞台上最年輕的演出團,先後排演了青春版秦腔《楊門女將》、秦腔神話劇《西遊記》等,展現了新生代的風采。
有人認為秦腔很“土”,但我們正在以各種方式讓它更“潮”。今年“五一”假期,秦腔文旅演出版《西遊記》在大唐不夜城路演,在年輕觀眾中引起了“秦腔熱”。
我想,秦腔未來的發展一定離不開“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八個字,唯有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才能讓這門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
秦腔表演藝術家竇鳳琴在甘肅省定西市體育公園演唱秦腔經典傳統劇《大登殿》。新華社發
守好傳統創新表達
講述人:“天下第一團”戲曲音樂創作傳習班學員、北京市曲劇團作曲顧靜媛
北京曲劇誕生於1952年,是孕育、誕生於北京的唯一地方劇種,《四季相思》《探清水河》等大眾熟悉的唱段,都與它有關。我所在的北京市曲劇團是全國唯一傳承這門藝術的劇團。
多年前,北京曲劇曾麵臨作曲人才斷檔的嚴峻挑戰。彼時,年近70歲的北京曲劇作曲家戴頤生好幾次去音樂學院“挖苗子”都失望而歸。幸運的是,我在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就讀時接觸到北京曲劇,2011年進入曲劇團工作,成為戴頤生老師的弟子。
2016年,北京市政府印發《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積極傳承保護京劇、河北梆子、北京曲劇等戲曲藝術,定期舉辦優秀劇目展演,實施當代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等。同時,北京還設立了地方戲曲保護獎勵專項資金,支持形成“一團一策”的長效扶持機製。依托這樣的機製,我團引進了1名全職作曲人,並於2022年在中國戲曲學院附中招收了兩名北京曲劇作曲學生,人才梯隊建設不斷完善。
北京曲劇特色鮮明,其唱腔規律獨特,比如《朝天子》曲牌,在展現皇城文化方麵無可替代;《數唱》曲牌,響起來便能把觀眾帶入胡同生活中。但是,作曲人不能局限於自己劇種的“一畝三分地”,一定要多涉獵其他劇種,以綜合、開放、包容的心態持續學習。
因誕生較晚,北京曲劇缺乏像京劇、昆曲等劇種所擁有的大量程式化曲牌,對新創作品的要求很高。為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我參加過不少戲曲培訓班,獲益匪淺。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孔培培老師,她在課堂上將自己總結出的一套現代戲曲音樂結構傾囊相授,打破了我們心中戲曲音樂需要遵循“過門—唱腔單元”多次重複的傳統音樂結構的理念,這便是“守正創新”的最好注解。
未來,我將守好本劇種音樂特色,並適當吸取其他劇種的經驗做法,助力北京曲劇這個年輕劇種“永葆青春”。
安徽省亳州市,戲曲演員向小學生傳授表演技藝。張延林攝/光明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