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如何更好地與現代觀眾共鳴(2)
戲曲是高度綜合的舞台藝術,無論是音樂唱腔、身段表演,還是舞台美術、服飾裝扮,都以一種程式化、虛擬化的方式體現出濃鬱的東方美學特征。通過充滿東方神韻的外在形式,引領現代觀眾的視聽感受,是戲曲與觀眾形成審美共鳴的有效途徑。以戲曲舞美為例,傳統的一桌二椅雖然具有高度凝練的美學和功能意義,但進入現代劇場則會顯得體量單薄。隨著時代的發展,創作者需要在充分繼承形式美學傳統的同時,借助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讓戲曲舞台展現出符合現代審美的視聽新樣式。當下,戲曲舞美已經發展為大舞美的概念,這也意味著,凡是以視覺形式呈現出來的舞美元素,都應該符合東方美學的韻味,空靈寫意、含蓄節製,充滿現代美感。像昆曲《瞿秋白》的舞美處理,既沒有紛繁的道具陳設,也沒有過多的色彩修飾,多數場景隻有一黑一白兩個巨幅景片凝立,有著晝與夜、生與死、光明與信仰、革命與犧牲等多重象征。湖南花鼓戲《夫子正傳》開場是一個巨大的藤編“心”字,“心”字中心一點缺失,張夫子就坐在“心”的凹陷處,整幅畫麵具有高度的隱喻意義。這些生動的案例,顯示出當下的戲曲創作已經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舞台話語體係,而這種話語體係的進一步明確與鞏固,將成為吸引年輕觀眾審美視線的關鍵因素。
藝術形式的生命力與它的傳播能力息息相關。民國初年,京劇在戲院和堂會演出時,觀賞者不過數十、數百人,唱片技術介入後,瞬間將京劇帶進了數萬個擁有唱機的中產家庭。直至廣播技術的普及,“滿城爭唱叫天兒”的文字描寫才最終成為現實。借助現代化的媒介手段,實現戲曲與觀眾近距離甚至零距離接觸,是戲曲實現傳播、引起觀眾共鳴的必由之路。相對於近年來熱度居高不下的舞劇《隻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傳統戲曲似乎還缺少一些主動擁抱新媒介的意識與勇氣。值得關注的是,目前越來越多的戲曲劇種開始重視戲曲電影的拍攝,努力將舞台藝術與影像技術進行深入的生產融合。像國家京劇院新近推出的《安國夫人》,就是借助先進的LED虛擬拍攝技術製作完成的一部戲曲電影。借助拍攝設備的提取與放大,京劇武戲表演在大銀幕上更具視覺衝擊力。再如淮劇演員陳澄,是互聯網上關注度很高的戲曲演員,不僅個人抖音賬號擁有20萬粉絲,而且她在B站上的一條演出視頻,最高可以達到120萬人的點擊量,對淮劇藝術推廣和青年觀眾培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