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要堅持戲曲的“大眾化”,不要“封閉化”

2024-08-02 10:37:37中國文化報

任何脫離時代,脫離當下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無法與當下的社會生活、民眾情緒、時代問題相呼應的藝術,必然會被時代所拋棄,這是戲曲人的共識。2001年5月,昆曲入選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展開,300多個戲曲劇種都已被列入各級非遺保護名錄,各劇種名家成為代表性傳承人,承擔起劇種傳承保護的責任,許多珍稀戲曲劇種得以保留。與此同時,一些戲曲人的從業感受和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一方麵是戲曲劇種作為非遺承載的重要文化價值帶來的“神聖感”,另一方麵是某些陷入困境的戲曲劇種文化堅守帶來的“悲壯感”。同時,許多曾經作為主流文化存在的戲曲劇種出現了“博物館化”的傾向,戲曲的市場屬性、演員的個體屬性等被不斷弱化,造成了戲曲從業者的“失落感”。這些感受和心態不斷侵蝕戲曲人開拓市場的文化自信與職業自信。

為扭轉這一趨勢,還是應當堅持戲曲的大眾化屬性,遵循戲曲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戲曲藝術成果的最高凝結方式曆來是傑出的演員、代表性的藝術家,這是世俗文化的生命化和人格化。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戲曲,表演藝術的高度決定著戲曲發展的高度。傳統戲曲早已成為人民大眾日常娛樂的重要選擇之一,戲曲的娛樂功能應該進一步得到重視和強化。戲曲作為“角兒”的藝術,由追星而產生的巨大熱情原本就是激發觀演市場的重要動因。為此,要不斷強化演員的宣傳與大眾形象的打造,戲曲名家、大家要找準定位,走進大眾,強化戲曲的“技藝同賞”“遊戲精神”,回歸戲曲的傳統美學精神,充分借鑒當下其他演藝領域的運作機製,發揮全媒體在傳播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有意識引領大眾審美和時代價值,在新的良性的“捧角”生態之中,重構傳統戲曲的影響力,在新的市場中以綜合項目生產研發打造營銷的新模式開拓並占領市場。

(沈勇/原載於《藝術評論》2024年第6期)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