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戲曲名篇搬演應“雖觀舊劇 如閱新篇”

2024-11-06 10:02:31光明網

【舞台藝術眾家議】

作者:孟梅(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清代戲曲家李漁認為“世道遷移,人心非舊,當日有當日之情態,今日有今日之情態”,主張戲曲創作者搬演舊劇時應該“易以新詞,透入世情三昧”,以便讓觀眾“雖觀舊劇,如閱新篇”。

在我國傳統戲曲名篇中,愛情題材不僅在數量上占有相當比重,且流布廣泛、影響深遠。它們或來源於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鄉野趣聞,或由文人搜求改寫自曆史典故、筆記軼聞,以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和美學精神為滋養,涵容著豐富的地域風情、道德觀念和民俗信仰,反映著中國社會生活特有的世俗與浪漫。以愛情題材戲曲劇目的重排為觀察對象,可以提煉借鑒其中方法,探索戲曲名篇搬演如何拉近傳統與現代的距離,獲得新觀眾,產生當代新的戲曲經典。

2004年,由白先勇主持打造的昆曲作品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二十年經演不衰,被認為是推動昆曲複興發展的“裏程碑之作”。近幾年來,曾小敏、文汝清主演的《白蛇傳·情》火爆“出圈”,為“粵劇熱”再掀高潮。青春版《牡丹亭》、《白蛇傳·情》等劇目的成功告訴我們,戲曲名篇要在當代舞台煥發活力,應該注重傳其“情”、新其“意”、美其“形”。

首先,在複排、搬演傳統戲曲名篇時,應以“傳情”為主旨,把“情”作為主線統攝人物鋪展情節,對根植於民族文化土壤、具有古典氣韻的中式情感表達進行深度挖掘。

《雷峰塔》(《白蛇傳》)《梁山伯祝英台》《牡丹亭》《西廂記》《天仙配》等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戲曲劇目,之所以曆經歲月流轉、觀念更移,依舊能夠吸引觀眾圍攏戲台、走進劇場,皆是因為蘊涵其中的關於“情”的塑造和體悟:白娘子和許仙斷橋相逢、仙山盜草,梁山伯祝英台三載同窗、十八相送,牛郎織女喜結良緣、生兒育女,折射著民眾對真摯愛情和美好生活的肯定和向往;崔鶯鶯長亭送別、張生草橋驚夢,杜麗娘遊園驚夢、尋夢鬧殤是對古往今來無數癡男怨女“求不得”“愛別離”的感傷浩歎;而水漫金山、化蝶雙飛、鵲橋相會、奉旨成婚則寄托著大眾對堅貞愛情的歌頌和祝福。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