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以守正創新之心走好戲曲“破圈”之路

2024-10-18 10:24:59中國文化報

互聯網時代,“破圈”成為一個時尚名詞,多元化“破圈”也成為戲曲等傳統文化發展的一種新趨勢。

戲曲跨界的傳統由來已久。1905年,一部《定軍山》令戲曲首次“觸電”,中國第一部電影應運而生。之後,以梅蘭芳、程硯秋、李少春等為代表的京劇表演大師前赴後繼,他們以先行者的姿態接納、吸收舶來藝術豐富本土文化,借助電影這一新媒介記錄舞台風采,充分體現了老一輩戲曲藝術家的文化自覺與世界眼光。如今,多元文化消費方式讓民眾有了更多的選擇,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啟戲曲跨界創作的實踐:戲曲動漫崛起,戲曲“真人秀”大量湧現,微短劇、影視等與戲曲的融合創作也越來越深入,不僅拓展了傳統戲曲固有的邊界與發展空間,也讓戲曲在年輕人群體中的關注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21世紀,藝術的呈現關鍵詞是“融”。當我們理性審視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時,更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融合的趨勢不僅存在於藝術與藝術之間,同樣存在於藝術與科技之間。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深刻影響著社會變革發展,戲曲也因應時代,主動涉足新領域、擁抱新科技:梅蘭芳孿生數字人複現了一代宗師的風采與神韻,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的引入使沉浸式戲曲觀演不斷升級,“藝術+技術”的融合傳播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美美與共”的風采和價值理念,是富有創造性與生產性的文化傳承的新路徑,亦成為拓寬戲曲受眾、吸引年輕觀眾的有效途徑。

但不是所有戲曲跨界嚐試都能成功。我們看到,時下,一些作品在追求新穎時,不惜對經典肆意裁剪,大量現代元素的濫用使得戲曲逐漸疏離本體,或是片麵追求娛樂效果而弱化了作品的文化內核,也削弱了觀眾的藝術審美能力。誕生於民族曆史土壤中的戲曲表演體係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古典藝術美,詩情畫意的形式美和絢麗多彩的表演藝術手段鮮明規定了戲曲表演藝術形象的美學個性,體現出濃鬱的民族寫意觀和美學思想,這是戲曲的核心價值。“破圈”意味著不同圈層的交流與融合,而這一過程,也更應是去粗取精、凝練萃取的過程,無論“破圈”還是跨界,其落腳點都應在“戲曲”上,作品要以把握戲曲審美優勢為前提,深度挖掘、展現劇種魅力,將最核心、出彩的人、情、事、物等提煉出來,講深講透,而非一味造星、顧此失彼,甚至拋棄傳統、削足適履,唯有處理好其中的主次關係,才能真正實現“破圈”傳播戲曲文化的題中之義。

上一頁1/2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