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一頁一卷 舊紙新顏(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3)

2023-11-07 10:27:13人民日報海外版

發展

不僅是“文物醫院”,更要做文物的“醫科院”

近10年間,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修複隊伍的平均年齡在不斷變小。如今工作的主力,多是這10年間成長起來的。

眾多文物經過修複,帶來了新的信息量和新的課題。比如,青海出土了一批元代紙鈔,這是如今可以見到的較早的紙質貨幣實物。這批特殊的紙,被送到南京博物院修複。經過辨認,這是元代流通的紙幣,明顯有大量使用的痕跡。

在紙幣殘片的背後,還粘連零落的紙條。一開始,修複團隊認為那是需要清理的汙損附著物。但隨著研究深入,團隊發現那是紙幣流通中人們對破損部分的不斷修補,這在過去實物中從未見過。不同質地的紙條,或蓋印、或簽字、或畫押,它們成為紙幣的一部分,又衍生出新一層的信息。

團隊運用各種儀器設備,分析紙幣的纖維成分、劣化情況。用同樣的纖維在殘缺部位複原出顏色、厚薄相近的新紙,最終將紙幣修補為一張“完整”的紙。

不隻古代紙張亟待修複。近代以來,尤其是百年以內的紙張比古代紙張損毀更快,保護需求更迫切。工業技術下的近現代造紙,在數十年後便開始酸化、損壞,反而不如古法造紙經得起時間考驗。南京博物院承擔著攻克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保護技術的任務,很多重要的革命曆史文物,會被送到這裏處理保護。

鄭冬青介紹,文物數量龐大,僅靠團隊難以承接海量的文物保護需求。隨著技術能力的發展,團隊越來越認識到這裏不僅是“文物醫院”,更要做文物的“醫科院”。許多文博場館的陳列文物、實物檔案,其保護都需要專業指導。“我們希望在修複文物的同時,輸出隊伍、傳播經驗。”鄭冬青說。近年來,南京博物院在甘肅、新疆等多地設工作站,幫助當地文物部門培養文物修複人才。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