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一卷 舊紙新顏(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4)
2023-11-07 10:27:13人民日報海外版
創新
用電子顯微、波譜光譜等分析手段打開文物修複新世界
最初,年紀大的工匠師傅們不了解新技術有什麼用。儀器測定的數據圖表,他們看不太明白,覺得是“花架子”。但他們並不守舊,一代代工匠也在琢磨創新。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發明了絲網加固技術,用肉眼難以察覺的蠶絲去加固破損的紙張。如今的年輕人,有著材料學、分析化學、製藥學、微生物學等不同的專業背景,用電子顯微鏡、光譜分析儀等專業設備,打開文物修複的新世界。
過去辨別紙,隻能靠眼看、靠手摸。如今放大看,看得見紙張的紋理,繼續放大可以辨認造紙的纖維,分析紙漿配比,甚至掌握顏料的化學成分。
南京博物院的修複師何子晨舉例說,比如修補需要選一張紙樣,過去到紙庫一張張摸,拿出來比對顏色、厚薄,找上一兩天配不齊很正常,“如今用數據庫檢索,找起來方便多了。”
鄭冬青介紹,如今,在紙質文物保護研究的專業領域,不論硬件、軟件還是研究成果,“我們在這個領域保持領先。”
中國古代紙的品類豐富多樣,需要構建關於紙質文物的認知體係。南京博物院研究館員陳瀟俐介紹,南京博物院已經建立了一套紙質文物指標體係,今後紙的病害、趨勢預測、修複措施等都可進行多維度的量化評估。
紙的研究成果還在惠及更多公眾。南京博物院曾辦過一場“紙載千秋”的特展,吸引眾多參觀者。策展人田建花說:“中國的先祖從泥中造出瓷,從桑蠶那裏變化出絲綢,從樹皮秸稈裏創造出紙,於最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創造偉大,這本身就是中國人的智慧。”
南京博物院的立院宗旨是“提倡科學研究,輔助公眾教育,以適當之陳列展覽,圖智識之增進。”今年是南京博物院成立90周年,彼時的殷殷期許,已成為今日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