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格物·求真”——博物學視角下的嶺南繪畫 (2)

2023-02-09 10:05:04中國文化報

4個單元相互獨立又各自呼應,為了有機地聯係4個單元,讓觀眾體會各畫家群體創作的異同,展覽還特地呈現了一些相同題材的作品以便進行圖像對比。

抽絲剝繭:發現被遮蔽的往事

策展人好似一個偵探,需要尋找蛛絲馬跡,發現美術史被遮蔽的另一麵,挖掘被遺忘的角落。在這個展覽中,可以重新認識著名金石學家黃士陵和蔡守。黃士陵的花卉畫是傳統文人畫與西方博物畫相結合的產物。他主要使用毛筆繪畫,配以書法和印章,卻使用鉛筆進行輪廓描繪,並強調花木的結構特點和陰陽向背的光影效果,甚至描繪病蟲害細節,這些畫作已具備鑒別物種的功能。本次展出的一級文物《粵中花木冊》還隱含著黃士陵與吳大瀓等人交遊的往事。蔡守於1907年至1911年在《國粹學報》刊登了128幅博物圖畫,以往隻能在影印版看到黑白圖,這次借得上海桑浦美術館收藏的8張原作做了複製畫,其中有兩張畫能和《國粹學報》的圖一一對應。

嶺南畫家如何受到西方博物學家的影響?展覽也試圖給出一些證據,從香港藝術館館藏居廉畫作《狨猴》中伍德彝的題跋可以發現,這是居廉等人在廣州西南城區的花地遊玩時見此小猴,畫圖“以資考博”,經專家鑒定這是眼鏡猴,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而當時花地正是西方博物學家采集和交換物種的重要場所,因此嶺南畫家和西方博物學家可能在花地相遇。此外,此次展覽還挖掘整理了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任職於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的專職畫師張瑞麟的一批珍貴畫作。

跨界互動:藝術與科學展覽與生活

本展覽是一次新的嚐試,不僅是藝術與科學的跨界,也是展覽與生活的互動。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