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格物·求真”——博物學視角下的嶺南繪畫 (3)

2023-02-09 10:05:04中國文化報

廣州藝術博物院首次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等合作主辦展覽,在展覽內容中也不乏跨界合作的例證。中國植物學界的代表人物“北胡南陳”都出現在展覽中,容庚曾收藏居巢居廉等人的畫作,並委托族叔容祖椿繪製《百花圖冊》,容庚在《頌齋書畫小記》中寫道有的畫作是“胡先驌為定名”;華南植物園的植物科學畫成就跟陳煥鏞院士和陳封懷所長的重視分不開,張瑞麟正是陳煥鏞的繪圖師,而陳封懷是清末著名畫家陳師曾之子,陳師曾在日本學過博物學。外銷博物畫作為視覺知識材料,是西方博物學家了解和鑒定命名中國物種的重要依據,很多中國植物遠渡重洋後對世界園林藝術影響巨大,中國被稱作“世界園林之母”,但是物種的發現命名權卻掌握在西方人手中。到了20世紀,以陳煥鏞為代表的科學家努力工作爭奪植物學界話語權,篳路藍縷,開創發展中國植物學。

此次展覽也希望體現在地化,與生活互動。廣州是“花城”,居民對花卉的喜愛千百年來一如既往,花地直到今天都是重要的花卉市場,2023年新年花市重啟,展覽應時應景。觀眾可以在展覽中看到大量嶺南花卉,黃士陵的《粵中花木冊》涉及廣府素馨花傳說,外銷畫《荷苞花》能讓觀眾意識到植物命名的變化,還有外來物種的傳入等。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與展館也相得益彰。廣州藝術博物院在白雲山腳、麓湖之畔,藝術與自然相融共生,很多畫作中的動植物都能在周圍自然環境中找到。這20多年來,看展覽和逛麓湖是很多觀眾共同的美好回憶,在即將搬館的時間節點,這個展覽再次呼應並加強和周圍環境、和觀眾的連結。有些觀眾看完展回家後還會找尋與展品相對應的植物,這也是一種有意思的互動。

一個展覽的生成是學術研究落地的成果,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從問題出發,層層挖掘梳理,到視覺化呈現與觀眾見麵,觀眾的觀看、體驗、思考、反饋與互動也在延伸並豐富著展覽的意義。

上一頁3/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