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商周故事,濃縮在青銅銘文裏(2)

2022-10-20 10:37:16國家人文曆史

與外觀相比,太保鼎的身份更加令人著迷。在鼎內壁鑄有三字銘文“太保鑄”,在西周初年,有資格被稱作“太保”的隻有大名鼎鼎的召公奭了。召公為與周王室親近的姬姓貴族,曆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為周革商命立下大功,在周武王死後,更與周公旦、薑太公挽狂瀾於既倒,共同鎮壓了聲勢浩大的叛亂,拯救了新生的周王朝。由於此時成王仍然年幼,因此召公就肩負起教導天子的責任,因此獲得“太保”稱號。晚年,成王為報答召公奭的大功,將召公長子克分封於燕,召公參與了西周初年幾乎所有大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周王朝的締造者之一。或許正是因為召公功勳卓著且壽命很長,因此在青銅器銘文之中召公出現次數遠多於周公旦,更不用說和幾乎沒有在金文銘文中留下任何記錄的薑太公比了。太保鼎正是這位傳奇人物留下的自用器物之一,價值難以估量。

太保鼎的發現要說回清鹹豐年間,在山東省壽張縣梁山下出土了七件西周青銅器,即著名的“梁山七器”。除太保鼎外,其他六器要麼流落海外,要麼蹤跡不明,令人扼腕。

當年發掘於梁山之後,太保鼎曆經多位藏家之手,為北洋巨頭徐世昌所藏,1958年終被徐世昌的後人捐贈給國家,成為目前唯一一件在國內可以見到的“梁山七器”。隨著中國國力日益強大、對曆史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夠再次看到散落天涯的“梁山七器”重聚國內,為我們講述更多西周初年的曆史故事。

周王朝的統治穩固之後,召公家族在燕山以南地區建立起了燕國,燕國成為王朝最北方的主要諸侯國。

古代曆史文獻中,關於燕國的首任君主到底是召公還是他的兒子們,一直爭議頗多,這主要是由於燕國地處偏遠,不管是周王室還是其他諸侯國對它的記載都極為稀少。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遺址進行係統發掘後,這個千古疑案終於解開。根據琉璃河遺址發現的克罍、克盉等青銅器銘文中的記載,成王任命召公奭的長子克為燕侯,燕國的曆史就此展開。

在琉璃河燕國墓地中,考古工作者發現,這裏既有周人的墓葬,也有商人墓葬。顯然,燕國初建倚仗的不僅有克與他手下的同族周人,還有剛剛被周人征服的商王朝遺民。這樣一支“混合部隊”,竟然能克服族群間的差異,在遠離家鄉的北方生存下來並建立國祚800年的燕國,依賴的究竟是什麼呢?

出土於琉璃河M251號墓的伯矩鬲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答案。這件青銅鬲本就華麗非常,鬲為平折沿,束頸,分襠款足,平蓋,蓋上有兩個浮雕牛頭,牛角高高翹起,蓋中間有兩個牛頭組成的捉手;在鬲頸部裝飾有夔龍紋,鬲腹飾牛角獸麵紋,整件器物的裝飾立體而誇張。在器物內部和蓋底都鑄有同樣的銘文:才戊辰,燕侯賜伯矩貝,用作父戊尊彝。

銘文不長,大意是在戊辰日,燕侯賜給作器者伯矩貝幣,伯矩用這些貝幣(換來銅料)為亡父製造了祭器。伯矩的父親是“父戊”,這種用天幹為死者“日名”的習俗是商文化的代表性習俗,表明他們一家的身份可能是商遺民。如此看來,燕侯待國內的殷商遺民不薄,不僅讓他們保留習俗,甚至還大行賞賜。

商周故事,濃縮在青銅銘文裏

伯矩鬲,西周,通高33厘米,口徑22.9厘米,現藏首都博物館,收錄於《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進一步看,按照商代祭祀傳統,伯矩之父“父戊”祭日正是戊日,而銘文中燕侯賞賜伯矩貝幣的日子在戊辰日,這正是伯矩祭祀父親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燕侯賞賜伯矩以助祭,不僅可以看出出身周族的燕侯對商人傳統的尊重,甚至還頗有迎合之意,有這樣的胸懷,也無怪隨之北上的商人能夠與周人相處融洽了。

伯矩鬲上的記載是周代不同族群之間融合接納的冰山一角,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格局迅速形成,不久之後,族群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化,不分彼此的中華民族慢慢形成。

青銅盤上的國史家世

1974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發現一批青銅窖藏,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74件鑄有銘文。從銘文可知,該窖藏屬於一個叫作“微史”的家族,如此數量的青銅器乃是微史家族數代族長積攢下來的,可能在西周末期的動蕩之中,微史家族在逃難時將難以隨身攜帶的青銅器埋藏起來,希望回歸時能夠再將這些寶物取出,然而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再也沒能回來,而留下的這批青銅器,成為研究西周曆史的無價之寶,牆盤(又名史牆盤)正是其中翹楚。

史牆盤通高16.8厘米,口徑達47厘米,在開闊的盤底,284字銘文赫然在目,書寫工整、行列整齊,就算不會識讀金文,這樣的銘文仍能讓人感受到秩序之美。銘文中,器主名牆,因任史官,因此又稱史牆。史牆在銘文中先回顧西周的曆史,提到以德受命的文王,戰勝殷商、安撫黎民、全取天下的武王,以及之後的成、康、昭、穆諸王。由此可知,史牆應當是共王時代的人,他記載的諸王順序與《史記》等文獻互相印證,諸王事跡也與曆史大致相符。銘文後半段,史牆開始敘述微史家族的曆史,原來,家族的高祖是商人,在商末隱居於微地。武王伐紂後,這位高祖之子就投奔周王朝,周武王請周公旦為他安排了住所。之後,微史家族的曆代族長都在王庭中任史官,常伴天子左右,得到了王室的信任。有學者推測,微史氏族那位幽居於微的高祖並非別人,正是紂王庶兄、後來的宋國國君微子啟,他的一位後人並沒有跟隨去宋國,而是以自己的史學才能留在了王朝中央,世代服務於王室,成為天子寵臣。

商周故事,濃縮在青銅銘文裏

牆盤,西周,現藏寶雞周原博物院,收錄於《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史牆盤共有284字銘文,書寫工整、行列整齊,回顧了西周的曆史,提到了文、武、成、 康、昭、穆諸王,能夠與《史記》等文獻互相印證

盤這種器物在西周中期以後出現的愈發頻繁,且常伴有長篇銘文。盤的主要使用場景是“沃盥”,即為客人洗手時接住滴下的水,有學者認為,在盤底鑄銘文是為了讓客人在洗手時更方便地看到主人想要他人看到的銘文,是一種特殊的炫耀方式。由此來看,史牆對微史家族的曆史極為自豪,希望將其展示給每位賓客,證明商遺民們並不以被周人取代為恥,已經完全融入西周社會,自我認知已經變為了周天子的臣民。

史牆盤的長篇銘文堪稱濃縮的西周前中期史,透過它,我們對西周的宏觀曆史、商遺民在西周的地位、史官的傳承等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以史牆盤銘文為依據,與其他青銅器銘文對讀,更是對確定器物年代、捋清人物關係意義重大。

史牆盤是商人遺民留下的“史書”,而周人貴族們在展示自家曆史時同樣驕傲。

2003年發現於陝西省眉縣馬家鎮楊家村窖藏的逨盤銘文即是一部周人的家族史。器主名逨,是姬姓單氏貴族,在373字的超長篇銘文中,逨敘述單氏祖先單公先後輔佐文王、武王,單公之後,公叔輔佐成王、新室仲輔佐康王,惠仲盠父事昭、穆二王,零伯事共、懿二王,逨的祖父懿仲事孝、夷王,其父龔叔事厲王。由此看來,逨服務的對象正是西周倒數第二位天子周宣王。天子給他許多賞賜,讓他像其先祖一樣盡忠於國,作為大臣榮兌的副手管理四方的山澤、林地。

逨對單氏家族的敘述精細程度與史牆盤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盤名中的王表也與史牆盤王表、傳世王表完美對應,再次證明了傳世西周王表的準確性。

商周故事,濃縮在青銅銘文裏

逨盤,西周,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錄於《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逨盤共有銘文 373 字,盤名中的王表也與史牆盤王表、傳世王表完美對應,再次證明了 傳世西周王表的準確性

上一頁2/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