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商周故事,濃縮在青銅銘文裏(3)

2022-10-20 10:37:16國家人文曆史

晉侯家族墓地的國寶

西周的曆史,不僅是處於中心的周王朝的曆史,還是分布於周邊、拱衛周王朝的諸侯國的曆史。在周公旦智慧地開創了周式分封之後,周文化就走向四方,與當地文化相擁相融,形成了各不相同卻又聯係緊密的諸侯國文化。其中,分封於山西南部地區的晉國作為姬姓大國,又在後來的春秋時期成為霸主,它的文化麵貌成為我們窺探眾諸侯國文化的窗戶。

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工作站發現了位於曲沃縣天馬—曲村一帶的西周遺址。1979年開始,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與山西省的考古工作者對天馬—曲村遺址進行長時間的係統發掘,發現包括晉侯家族墓葬在內的大量西周晉國遺存,基本確定這裏就是晉國早期的都城。而這裏的晉侯家族墓,則是國內已經發掘的世係最完整、持續時間最長的西周諸侯墓葬,這些墓葬中的三件出土文物被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可見其重要性。

然而,晉侯墓的發掘也伴有巨大的遺憾。20世紀90年代,在考古隊發掘的同時,大量不法分子了解到信息後,大肆對晉侯墓葬進行盜掘,不僅將許多墓葬盜掘一空,讓很多文物自此流失無蹤,還使用了炸藥等工具盜墓,對遺址造成了不可逆的巨大傷害。

晉侯鳥尊出土於114號墓中,這座墓葬被認為是諸晉侯墓葬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可能屬於始封國君唐叔虞或其子晉侯燮父。在鳥尊出土之前,114號墓遭到嚴重盜掘,許多隨葬品流失,鳥尊雖得幸免,卻也遭到嚴重破壞,殘缺不全,後經修複方見真容。

 商周故事,濃縮在青銅銘文裏

晉侯鳥尊,西周,通高39厘米,現藏山西博物院,收錄於《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鳥尊長30.5厘米,呈現了一隻栩栩如生的禽鳥,鳥長頸回首,大眼勾喙,頭生高冠,身材豐滿,兩足直立,與垂地的鳥尾形成三個支點穩固器身。鳥尊全身大部分地方裝飾鱗紋,或為鳥羽,翅膀、足處裝飾雲雷紋,尾部裝飾為象頭,象鼻即其長尾。整隻鳥尊裝飾華麗,惟妙惟肖,在以器物規整、嚴肅為特征的西周文物中,顯得格外出挑。尊蓋、尊腹內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大室尊彝”,可知該尊為晉侯所鑄,用於獻祭於晉國宗廟。

晉侯夫人組玉佩出土於M63號墓中,墓主據推測為西周晚期晉穆侯的夫人楊姞,墓葬在盜掘中幸免於難,保存相當完好。墓葬出土了大量玉器,包括玉覆麵、玉飾、玉雕等,這些玉器非常精美,然而跟組玉佩相比也顯得黯淡無光。組玉佩發現於死者胸前,雖然用於串連玉器的繩子已經腐朽,但仍可見各種玉器下葬時的大體分布。經複原後,組玉佩長158厘米,由玉璜、玉珩、玉管、綠鬆石珠等204個部件組成,其中19件體積較大的玉璜為主體,其他玉器為點綴和輔助。這些玉器部件被串聯在一起,形成了華麗無比的組玉佩,而在個別玉部件上,還精心雕琢了蠶、龍等形象,可算得上是中國西周製玉業的巔峰之作。有意思的是,M63號墓並不孤單,楊姞與晉穆侯(M62)、另一位晉侯夫人(M64,推測為晉穆侯正妻齊薑)共同沉睡,從墓穴規模和隨葬品等級來看,楊姞在三人中地位最低,卻擁有了最精美的玉飾,這表明此時的玉器可能已經脫離了身份象征的功能,向著更加審美化、個人化的方向發展。

商周故事,濃縮在青銅銘文裏

晉侯夫人組玉佩,西周,現藏山西博物院,收錄於《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在晉侯墓葬中命運最為曲折的當屬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侯穌鍾了。晉侯穌鍾原本隨葬於西周晚期墓葬M8,M8在20世紀90年代的盜墓浩劫中被盜擾,隨葬的編鍾被盜走,隻有兩隻小鍾殘存,令人扼腕。1992年,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偶至香港,發現彼時香港的古董市場上出現了一套特殊的編鍾,編鍾共14件,形製為西周晚期無誤,令香港古董商們頭疼的是,這套編鍾上的銘文為刻銘而非常見的鑄銘,因此不少人懷疑這是一套製造精良的贗品而遲遲不敢下手。馬承源以豐富的經驗判斷這套編鍾絕非贗品,他不動聲色,請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居中談判,以100萬港幣的超低價將這套編鍾搶購回上海。14隻編鍾回歸後,經與M8號晉侯墓中的兩隻殘鍾比對,其形製一致,銘文可連讀,且小鍾銘文也為罕見的刻銘,至此,國寶晉侯穌鍾終得完璧。

商周故事,濃縮在青銅銘文裏

晉侯酥鍾,西周,其中14隻藏於上海博物館,收錄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還有2隻藏於山西博物院。晉侯穌鍾在20世紀90年代的盜墓浩劫中被盜,1992年,被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在香港發現並購回,經與晉侯墓中的兩隻殘鍾比對,其形製一致,銘文可連讀,國寶晉侯穌鍾終得完璧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