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匠心編柳 妙手生花(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2)

2022-09-27 10:18:16人民日報

靈感從哪兒來?一次外出旅遊時,老賈發現不少古建築都有一種榫卯相嵌、造型美觀的“鎖”。查閱資料後,他才知道那是魯班鎖。於是,他決定用“魯班鎖”編一盞燈籠。取6根柳條,每根長約3厘米、寬不足1厘米,在每根中間打孔開槽,一扣一合、一卯一榫,便做成了第一把“鎖”。

做“魯班鎖”是個技術活。材料要標準、做工須精細,每一把“鎖”都需仔細打磨。用時3個多月,老賈終於做成了這盞燈籠。在簡陋狹小的工作室裏,老賈打磨出一件件工藝品:龍虎鳥獸,栩栩如生;亭台樓閣,氣勢恢宏;飛簷流角,輕盈靈秀……所擬之物,件件精致。

這幾年,不少人找到老賈,向他“取經”。老賈毫不吝嗇,傾囊相授:“創作靈感源於積累:一在‘眼’,美無處不在,要善於發現;二在‘腦’,須勤於思考,把美融入創作;三在‘手’,技藝要磨煉,精湛是成就美的關鍵。”

跨界編織建築美

毫不起眼的柳條,竟能編出國家館外牆?

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外牆以藤條為支撐,中間用杞柳編織物填充。從遠處望去,流線型外觀猶如起伏的波浪;從高處俯瞰,狀若造型獨特的“花籃”,令參觀者驚歎不已。

這個巨型“花籃”,正出自博興縣陳戶鎮崇德村村民孫建光之手。走進他的家中,桌上堆滿鉗子、銼刀等器具,還有一遝未畫完的圖紙。50餘歲的孫建光,從小就跟著姐姐學柳編。後來,博興縣建起工藝美術一廠,成立柳編創新小組。“進了小組,我大開眼界,一個籃子竟有上百種樣式。”他說,受此影響,每編織一件作品,他都會仔細琢磨:編法可否創新?工藝能否改進?

2009年,孫建光接到編織藤條外牆的任務。“萬千柳條,8524個藤條板,須嚴格卡尺、精確到毫米,且要經過防腐、幹燥、塑形等10道工序。時間緊迫,既要美觀,又要省時,傳統編法行不通了,必須打開思路。”孫建光說。

上一頁2/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