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編柳 妙手生花(護文化遺產 彰時代新義) (3)
2022-09-27 10:18:16人民日報
多番嚐試下,孫建光摸索出交織編、順編等新編法,並手把手教給100多名工人。他與工人一同吃住在編織車間,曆經3個月時間、耗費120噸藤柳,終於如期完成任務。
編織藤條外牆的過程中,孫建光解決了防腐、防火等多項工藝難題。“當‘藤柳外衣’亮相時,國外設計師豎起了大拇指。”孫建光說,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他們把柳編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
上海世博會後,孫建光成了村裏的名人,有人慕名而來,邀請他去“編織”新的建築。“小屋用柳與竹結合編成,屋旁是蘋果樹,屋內有一張石桌,陽光穿透縫隙,灑落在地上……”孫建光在圖紙上規劃著他的新作。
他享受“施工”的過程,經常思考能否打破常規。“柳編建築,強調綠色環保、與自然融為一體。在不噴漆的前提下,怎樣使外牆呈現出不同顏色?”他在一次次試驗中,研究出了“蒸煮變色法”:通過改變柳條的蒸煮時間,柳條可被染為淺咖、深咖、黑等不同顏色。
柳編與建築跨界巧妙融合,孫建光“蓋”起了民宿小屋、節慶“拱門”、景區“雕塑”。“要不斷改進技藝、突破創新,讓建築彰顯文化內涵,讓柳編煥發新的生命活力。”孫建光說。
柳編賦彩新生活
腳踩小板凳,膝蓋略抬高,兩腿夾牢手中編織物,若織毛衣一般,柳條在王貴芝的指尖翻飛。縱橫有法,經緯分明,每打一條橫線,她都要使勁勒緊,密密實實,不留一絲縫隙。手指遊走間,一隻青蛙柳編手工藝品就誕生了。
80後王貴芝,曾在縣城開過影樓。“結婚後,瞧見婆婆做柳編,我就在旁邊學,耳濡目染下,我愛上了柳編。”王貴芝說,她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轉行做柳編。借電商“東風”,她銷售起柳編、草編等手工藝品,並把攝影技術“嫁接”到柳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