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戲曲“大觀園”裏“百花綻放”(2)
打開愛上戲曲的窗口
講述人:江蘇省昆山市戲曲百戲博物館館長費一鳴
去年10月,戲曲百戲博物館正式落成開館。作為首個集齊348個劇種的戲曲主題博物館,這裏凝聚著我們對戲曲藝術的尊重與傳承。我們設置了五大展廳,融入戲曲主題收藏、展示、教研、演藝等功能。
“傳播戲曲文化、傳承戲曲藝術、提高公眾對戲曲的認識和欣賞能力”,是博物館的核心理念。為擴大戲曲博物館教育功能,我們策劃推出了一係列展覽,每周安排2場以上公共教育活動。百戲研學、學術講座、非遺手作體驗活動等,讓參與者在“聽、看、猜、學、演”的趣味互動中充分體會戲曲之美。
戲曲最大的魅力在現場。幾乎每周末,百戲博物館都會請戲曲名家,在文創區的室內戲台上演出折子戲,配樂聲響起,演員粉墨登場,就是最好的活態展示。演出結束,還會分行當、分劇種、分主題策劃戲曲對話、博物館公開課等活動,帶領觀眾從看展、聽戲的“被動接收”,向參與講座、互動提問的“主動了解”轉變。
青少年對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培養,是我館極為關注的重點工作。隻要時間允許,我都會作為“館長講解員”全程參與青少年研學團。今年暑假期間,我們針對8到15周歲的觀眾特別開設了“百戲非遺小課堂”之戲曲音樂課程,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安排5堂課程,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講述昆曲曆史、工尺譜識譜、戲曲樂隊等知識,帶領孩子們學習昆笛演奏,讓他們在係統、全麵的教學環境中深度體會戲曲藝術的韻味。
開館以來,百戲博物館已接待遊客30萬人次,40周歲以下的觀眾占到約65%。我們希望舞台演出、互動課程等方式,能讓觀眾觀有所悟、觀有所感,能讓更多人通過博物館這個窗口,走進戲曲、愛上戲曲,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北京首鋼園內的戲曲人物造型擺件。新華社發
從“一人畫百戲”到“百人畫百戲”
講述人:百戲盛典誌願者、戲曲人物畫家錢新明
我是江蘇泰州人。泰州作為曾經的裏下河門戶,商賈雲集,南音北韻於此交融傳唱,擁有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我自幼喜歡畫畫和戲曲,業餘時間以淮劇、京劇為題,創作戲曲畫20餘年。每逢百戲盛典,隻要條件允許,我必前往昆山,不僅作為觀眾沉浸其中,更以誌願者的身份貢獻一份力量。
2019年,我帶著20多幅戲曲人物畫參加百戲盛典閉幕式,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觀賞。那時,我心中就蹦出一個念頭:為現存的348個劇種“畫像”。這個想法得到了組委會的支持,我便開始“一人畫百戲”的“馬拉鬆”。
最困擾我的是瀕危劇種的創作。既沒看過,又不了解,如何畫出人物特色、繪出劇種風貌?唯有多做功課。我抱回一大摞戲曲資料,從文字素材入手,又觀看了大量的影像資料,捕捉活態畫麵。有時候,我會邊聽、邊畫、邊唱,把自己代入演員的角色中,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設法畫出“活”起來的戲曲人物。
采風是美術創作的不二法門。以瀕危劇種西秦戲為主題進行創作時,我專程到廣東汕尾跟著劇團看戲,他們一邊唱,我一邊畫,一個劇種我就畫了200多張速寫。2020年3月,在前期繪製的大量劇中人物畫基礎上,薈萃了105個人物的巨幅畫作《北調南腔唱昆山》創作完成,每個人物都代表一個劇種,神態迥異、特色鮮明。同年9月,我將創作的101幅作品無償捐給昆山,現藏於昆山戲曲百戲博物館。
不光自己畫,我還號召身邊的美術家、誌願者一起畫。後來,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昆山市人民政府以“戲曲百戲百人百畫”為展覽主題麵向全國招募作品,並在昆山展出了其中的132件藝術作品。從“一人畫百戲”到“百人畫百戲”,我願以畫筆為媒,助力戲曲文化傳承。
在廣西民族劇院大劇場,戲曲演員在演出中。新華社發
探索瀕危劇種保護新方式
講述人: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原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陳鵬
自2018年首屆百戲盛典開幕至今,我有幸目睹全國現有348個劇種的風采。2022年起,百戲盛典開啟“新三年,新百戲”計劃,聚焦重點戲曲人才領軍人才選拔、培養,文旅部在盛典期間分批次、分行當舉辦全國戲曲演員會演,作為推薦專家,我全程參與了生、旦、淨、醜行的會演。
在戲曲的發展過程中,瀕危劇種的保護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瀕危劇種到底還有沒有被“輸血”的必要?如果有,應該通過什麼途徑給予支持?
現存348個劇種中有106個劇種由民間院團負責傳承。一個院團承擔一個劇種的現狀為劇種保護帶來了危機。為改善稀有劇種的生存狀態,文旅部與財政部在“十四五”期間每年安排中央財政轉移支付1.135億元,支持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瀕臨失傳的劇種開展免費或低票價公益性演出服務,以演出補貼的方式助力改善劇種演出困境,培育戲曲文化受眾基礎,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保護傳承瀕危劇種,僅靠財政撥款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迫切需要建立一個可以覆蓋全國的戲曲網,以劇種傳播區為經線,行政區劃為緯線,編織戲曲藝術網格係統。以京劇、昆曲為龍頭,重點院團和藝術研究部門為支撐,讓國有劇團帶著民營劇團一起往前走。
我曾經在工作中嚐試過“依團代傳”的辦法,即一個弱小、瀕危劇種依附一個藝術相近的專業劇團進行劇種傳承,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不用自己建立一套樂隊、行政班子等,這將極大地發揮共享和帶動作用。參加百戲盛典的院團中也有類似的嚐試,山西芮城縣蒲劇線腔藝術研究所能演河東線腔、芮城揚高戲等4個劇種,平時根據觀眾需求自由切換。
瀕危劇種凝聚著濃鬱的地域特色,擁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傳承創新上,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蘇雁、趙斌藝光明日報通訊員姬尊雨)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14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