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京劇巨匠的藝術人生與不朽貢獻(3)

2024-09-19 10:32:50光明網

剛正不阿、體恤同儕,被譽為“義伶”

在藝人同行的回憶中,程硯秋是一個極有正義感的人,剛正不阿、體恤同儕,被譽為“義伶”。悲苦的童年經曆使他對底層人民的苦難感同身受,關心社會公平與正義,而他幽婉、如泣如訴的音質、音色加上獨特腔式與調門的演唱,在演繹貧苦悲情方麵極具感染力。程派劇目常描寫封建社會婦女悲苦遭遇,讚揚人民反抗精神,反對戰爭,呼籲和平。《鴛鴦塚》控訴封建婚姻製度對人的戕害;《青霜劍》和《金鎖記》批判土豪酷吏,歌頌反抗意識;《荒山淚》和《春閨夢》抨擊苛捐雜稅;《亡蜀鑒》則更進一步,直接鼓舞抗日士氣,歌頌民族氣節。

文藝評論家馮牧在紀念程硯秋的文章《秋聲漫記》中,回憶觀看《文姬歸漢》:“他把蔡文姬的故土之思和自己心裏的愛國熱情是那樣深切地融合在一起,唱得舉座為之動容,許多觀眾都被他的充溢著深情的歌唱所激動,眼中閃耀著淚光。”在民族存亡的動蕩時期,程硯秋沉鬱悲愴、感人至深的演唱,可謂是充滿凜然正氣與動人力量的時代之音,它跨越大江南北,深深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靈,振奮著人們的精神。

抗戰期間,程硯秋拒絕為日偽演出,與警憲動武也絕不低頭,最後歸隱西山務農。他在日記中寫道:“日處饑餓之鄉,哪有此心取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深居農圃,每天記日記,日記中可以看到,他蓋房、種地、掰玉米,空地賞月,臨碑帖,讀《史記》《三國誌》《明本紀》等典籍。逆境中的程硯秋,生活態度達觀,赤子之心始終不渝。

不僅技藝精湛,還將實踐提升為理論

程硯秋不僅能上舞台表演,他還博覽群書,親自動筆總結,將舞台實踐提升為理論。從程硯秋的著述中可知,他通讀《梨園原》《燕蘭譜》《顧曲麈談》《曲論》等戲曲典籍,學習戲劇家佟晶心、宋春舫的戲劇理論,關注新文化運動動向,對中外戲劇都有旺盛的求知心。在遊學歐洲時,他學語言、看戲、探訪劇團、與戲劇家交往、收集戲劇資料。他渴望認識世界、觀察時代,希望由此來完善對京劇傳統的認知。在名揚四海之際,他沒有沉醉於名利中,依然能夠靜下心來研究戲曲,建立起了自己的戲劇觀和藝術理念。戲曲理論家翁偶虹在回憶錄中,談到與程硯秋相識時的印象:“我感到他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在我還認識不多的名演員中,他似乎不像是位演員,而更像是一位學者。”

上一頁3/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