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京劇巨匠的藝術人生與不朽貢獻(4)

2024-09-19 10:32:50光明網

程硯秋的視野並不僅僅局限於個人藝術的提高,他關懷整個戲曲界的發展,演出經營製度、藝人生活福祉、戲曲教育和發展等時刻縈繞他心頭。1931年,時年27歲的程硯秋連續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提出皮黃“摩登化”的問題,認為京劇在現代化過程中,要有社會教育的功能。同年他發表《檢閱我自己》和《我之戲劇觀》兩篇文章,闡釋戲劇、藝人的社會定位和社會價值,表示“一切戲劇都要求它有提高人類生活目標的意義”。

他對藝術的忠誠同樣體現在對戲曲事業的責任感和公益心上。20世紀30年代,程硯秋創辦中華戲曲專科學校,革除陋習,采用科班與中學教學相結合的現代教育體製,共培養出德、和、金、玉、永五科30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之後成為全國各地京劇院團的骨幹力量和教學主導人員。1949年,程硯秋開始進行地方戲曲音樂調查,他帶著劇團,邊演出邊調查,以演出收入作為旅行經費。

在全國戲曲工作會議上,程硯秋對調查中發現的戲改工作存在的問題予以大膽公開,顯示了對事業的赤膽忠心,令人敬仰。程硯秋認為中國的戲曲音樂生長在民間,是我們民族真正的藝術遺產,建設新中國的戲曲音樂,應以這些遺產為基礎。此外,程硯秋對民族藝術遺產也有思考和行動,他號召記錄柯爾克孜族史詩和十二木卡姆,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留下親自撰寫的六十多萬字表演理論總結和中外戲劇調查研究報告,其中的真知灼見,堪稱程派藝術不朽的寶藏。

藝術傳統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由一個個偉大而真實的藝術家,通過不斷摸索、創造、改進、傳承內在經驗所組成的。藝術的個性和風格源於創造,我們應當重視傳統被創造出來的過程和方法論,因為那正是藝術永不熄滅的閃光點。口傳心授的戲曲表演藝術,是生命個體之間文化傳遞的傑出代表,將始終保持獨特而珍貴的價值與溫度。紀念京劇大師程硯秋,將幫助我們更加堅信這一點。

《光明日報》(2024年09月18日16版)

上一頁4/4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