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凝聚”與戲曲藝術的當代創作(2)
戲曲藝術的“向內凝聚”可以從保持戲曲藝術的主體性體現出來。戲曲藝術的發展史是不斷向其他姊妹藝術學習、借鑒的曆史,尤其是在新舊劇之爭的曆史語境中,一些人為了能夠延續戲曲藝術的生命力,努力探索戲曲藝術的發展新路徑,吸納話劇、歌劇、電影等創作手法,這些都是必需的,也是應該予以鼓勵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此而泯滅或動搖了戲曲藝術的主體性,所有學習、借鑒過來的創作手法必須是立足於為戲曲藝術服務,創作出符合戲曲美學的作品,而不能僅僅是停留於話劇加唱或影視的舞台化。對於此,應該說戲曲人都有清醒認知。如今,我們處於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有著重大改變,人們獲得娛樂的方式也更加多元。我們當然不能無視新的傳播方式,這可以讓更多潛在戲曲觀眾接觸到戲曲藝術,但同時也需要注意到這亦對戲曲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同樣的傳播媒介和途徑,戲曲作品易被與其他藝術類型的作品相比較。最終靠什麼能夠留住觀眾觀看網絡傳播的戲曲作品,並吸引觀眾走進劇場體驗和享受戲曲的“在場”?顯然是靠戲曲作品本身所呈現出來的品質和美學特點,靠戲曲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戲曲藝術的主體性,而不是靠戲曲作品中硬性鑲嵌的投影、話劇手法或歌劇唱法等。
戲曲藝術的“向內凝聚”可以從彰顯戲曲藝術創作的人民性體現出來。無論是傳統戲,還是新編曆史劇、現代戲,都可以依據豐富的社會生活選取作品題材,可以采用不同的故事講述方式、方言聲腔、表演身段等進行創作,但必須立足於人民的立場,保持為人民抒懷的情感傾向,保持對人民的生活進行深入觀察、調研、思考之後的創作,反映人民的心聲和真善美,提供人民需要的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審美風貌。當然,戲曲藝術立足於為人民創作的導向,絕不是口號化的、簡單的以人民為劇作主人公的創作,而是需要萃取人民最為關心、最具典型性的事件、人物,形成富有審美意蘊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圓形”人物,能夠讓觀眾與劇中人產生共情,一起喜怒哀樂、歌哭笑罵。隻有能夠感動人心的戲曲作品才是真正具有了人民性的作品,真正實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戲曲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