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當旅遊遇上“非遺”,玩出不一樣的“文化味兒”(2)

2023-01-09 10:58:23

旅遊助力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不久前的中國丹寨非遺周,近一公裏長的長桌宴讓不少遊人驚歎不已,熱情的丹寨人民擺了360桌美食宴請1800名遊客一同嚐新。近兩年,丹寨非遺周活動已經成為當地旅遊品牌,古法造紙、蠟染體驗等非遺體驗,苗繡、侗族刺繡、苗族銀飾等非遺商品也因為旅遊業而走進大眾的視線。

“丹寨小鎮是貴州非遺的一個集中展示區。在丹寨小鎮舉辦非遺周活動,是非遺進景區的一次成功探索,是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的一次生動實踐。”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表示,非遺保護與傳承,是以當代生產生活為中心的文化實踐,讓傳統工藝、傳統設計通過再現、再造、再生,走進現代生活,融入現代旅遊,才能真正實現保護的價值。

當旅遊遇上“非遺”,玩出不一樣的“文化味兒”

紮染技藝傳承人在中國-南亞博覽會上展示紮染作品。新華社發

各地創新推出的各類非遺文創產品,也逐漸在旅遊市場收獲了更高關注度。如擁有100多年曆史的國家級非遺龔扇製扇技藝,在第五代傳人龔倩手裏經過創新演變,做成了耳飾、胸針、手提包、冰箱貼等,以更平常的價格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北國溫泉古街,一位遊客被省級非遺項目蘆葦畫工藝所吸引,一下就花了3000元買了4幅做工精良的蘆葦畫,“蘆葦畫精美又有特色,沒想到還可以在這裏買到這麼有意義的紀念品。”他高興地說。

“非遺和旅遊結合,誕生了更多時尚的旅遊產品和文創產品,不僅中國老百姓喜愛,還有更多非遺旅遊商品出口到國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韓元軍說道。

活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非遺走進景區,不僅為景區增添了文化魅力,也讓非遺項目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多年輕人前來學習體驗,他們在旅遊的同時也參與到非遺傳承和文化傳播之中。旅遊的傳播為非遺“活”起來開辟了新路徑,使其不再是“鮮有問津”的古老技藝,而是走進了千家萬戶,擁有了更多煙火氣。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過程中,旅遊業一直是重要的反哺來源。”金準說,“與文物類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在與人的互動中保護、活化,這就必然需要在市場環境中發展保護,旅遊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最大的現實市場。同時,旅遊業的運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資金、吸引人才、凝結項目、深化開發、推動傳承的重要依托,近年來更依托數字化手段形成了創新發展的模式。”

當旅遊遇上“非遺”,玩出不一樣的“文化味兒”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一角。新華社發

韓元軍認為,通過發展旅遊,更多擁有非遺技藝的人群提高了收入,從而實現更好保護;旅遊也讓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了這些非遺項目,從而提高了非遺保護的參與度;旅遊還推動了非遺項目創新,通過市場力量和廣大群眾參與讓非遺文化更有生命力。

近年來出台的各項非遺保護政策,充分肯定旅遊業在推動非遺保護傳承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此前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深入挖掘鄉村旅遊消費潛力,支持利用非遺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等業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產品和演藝作品。支持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建設非遺特色景區。

深度融合讓非遺旅遊實力“圈粉”

近日,在江蘇九龍口的淮劇小鎮,一場以非遺糖畫體驗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格外熱鬧。孩子們在研學老師的帶領下近距離了解淮劇發展史,親手以糖漿繪製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糖畫,在遊玩中學習知識、鍛煉動手能力,感受非遺魅力。

近年來,各地紛紛針對有文化旅遊需求的人群,推出非遺主題旅遊線路、非遺體驗基地、非遺展覽館等。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苗族跳花節等少數民族節日風情濃鬱,秦淮燈會、馬街書會等民間文化活動源遠流長,成為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江西景德鎮的陶瓷研學遊已經有了多年實踐,學生們既能學到陶瓷相關知識又能親手體驗,寓教於樂的方式深受家長和孩子們歡迎。

我國悠久的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十分豐富的非遺資源。2022年11月,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已有43個,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末,全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

豐富的資源為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多年來,各地積極探索融合路徑,非遺與研學旅遊、民宿、文創產品、旅遊演藝、節慶活動等結合起來,催生了各式各樣的旅遊新業態和多樣化發展模式。

當旅遊遇上“非遺”,玩出不一樣的“文化味兒”

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一土家族織錦基地,遊客體驗土家族織錦產品製作。新華社發

上一頁2/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