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數融時代博物館“進階”,更新思維比擁抱技術重要

2022-11-23 10:22:23文彙報

1649127635.jpg

不久前,國際博物館協會官宣的“博物館新定義”在全球博物館界引起廣泛關注。這是時隔15年、繼2007年之後博物館定義經曆的修改,由來自世界各地126個國家委員會的數百名博物館專業人士曆時18個月投票產生,足以可見近年來博物館界正在經曆的變革之深刻。其中,“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進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等,都是第一次賦予博物館的闡釋。在這些方麵,借力數字技術大有可為。

的確,今天的博物館非但無法拒絕“數字化生存”,更在積極擁抱技術創新:一方麵,數字化影像頻頻為實體展所應用,為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感、震撼力;另一方麵,雲展覽異軍突起,漸與實體展平分秋色,成為博物館知識共享的重要平台。

不過,眼下討論數融時代博物館的“進階”之路,與其關注怎樣玩轉高能技術,不如琢磨如何更新策展思維。

“上雲”成為標配,一套獨屬於雲展覽的“語法”正在生成

數字展示手段漸成當下博物館實體展的“標配”。高科技展示手段的引用,給實體展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變化——參觀展覽越來越有趣,與文物的距離越來越近。

最近,故宮博物院“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特展,“還原”了紫禁城中一處特殊的書房——位於養性殿西暖閣的“香雪”。其中書房意境的營造,正得益於裸眼3D、體感交互投影等技術提供的沉浸式空間感受。步入上海博物館“塔拉薩:海洋文明與希臘藝術”特展展廳,巨大的沉浸式地中海海景率先為觀眾開啟一場心靈治愈之旅。有了裸眼3D技術的加持,隻見海浪從牆麵延伸至腳邊,人們仿佛在海邊踏浪嬉戲。前段時間亮相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的“雕畫漢韻——尋找漢夢之旅”展,更徹徹底底是一個數字展。提取鄭州新密出土的部分精品漢代壁畫、畫像石內元素進行複製展示或多樣化再創作,這個展覽以現代科技手段將“石頭上的史詩”之強大生命力以另一種形式生動呈現。

上一頁1/3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