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而作的舞台藝術作品,才能曆久彌新(2)
10月20日到29日,當國家大劇院裏響起熟悉的旋律,一個久遠的年代仿佛再次蘇醒;當唱詞輕啟,觀眾席的老人早已紅了眼眶。觀眾嶽群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她說:“這兩部作品的旋律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每次重溫都會回憶起那個時代的光景,非常感謝有這樣一段旋律記錄著過去,也非常感謝每一個階段的複排和重演。”不僅老觀眾走進劇場重溫經典,生長在新時代的小觀眾也看得非常投入。來自北京大興一中的李莉說:“《白毛女》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作為年輕人並不會覺得枯燥,反而能夠讓我與舞台上的喜兒共鳴。”
“這兩部作品之所以能直抵人心,是因為烙印著延安文藝精神的革命舞步走出了為人民歌舞的道路。與其說演員和主創是在塑造人物,不如說他們就是在表達自己。”喬佩娟說。
進入新時期,中國的歌劇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良好態勢,在新時代的感召下,藝術家不再拘泥於以往的各種表現形式。《白毛女》和《小二黑結婚》的複排重演,不僅在新時代綻放出新光芒,更激發了民族歌劇的創作熱情,湧現出一批現實題材、革命曆史題材、少數民族以及古典題材的優秀舞台藝術作品,有效地平衡了中國歌劇創作的生態環境,對中國民族歌劇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次複排重排,使我們更加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明確了堅守文化立場、保持文化定力、建立文化自信的創作理念及力圖改變作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著名作曲家王祖皆說。
領悟藝術魅力,創新更要守正
作為在新秧歌運動基礎上創作出來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以及“寫人民、為人民寫”的典範之作,《白毛女》拉開了民族歌劇的序幕。“作為新歌劇,它的‘新’除了表現在藝術形式不同於傳統戲曲和西洋歌劇,更表現在喜兒追求解放、小芹追求自由的思想突破。”《歌劇雜誌》主編遊暐之表示,經過複排重排,這兩部歌劇以更具有時代感的音樂編配和更符合當代審美的舞台呈現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藝術的熏陶和紅色革命精神的教育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