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學史:激活明清宮廷文化遺產的新視角(4)
2022-09-05 09:47:39光明日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溥儀退位,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此時故宮文學活動作為一個曆史現象走向了終結,而對於故宮文學史的研究則剛剛開始。
匾額楹聯也是故宮文學的重要內容。圖為故宮太和殿。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研究定位:走向中華文學史
故宮文學的內涵不僅包括詩文賦,而且包括小說、戲劇、娛樂文學、匾額楹聯和詔令文書等。打破文體界限、打破藝術媒介界限是書寫新的故宮文學史的重要學術路徑。故宮文學史應該從宮廷文學史的定位走向中華文學史的定位,進而走向世界文學史的定位。
第一,政治文化視閾中的故宮文學史。故宮文學史的發生空間是在政治最高權力機構的樞紐之中,無疑帶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色彩,但絕非簡單地為政治服務。因而,從政治文化話語的角度才能夠破除對宮廷文學的單一的受製權力、強調政治應景的成見,看到其背後的文化意義。
故宮文學史是明清禮製和文教製度的一部分。故宮文學的作者群與讀者群,包括帝王、宦官、館閣和詞臣等,他們之間的文學互動,本質上是一種獨特的明清政治文化話語。同時,遺民、滿漢等身份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政治文化要素,它們也或隱或顯、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故宮文學史的形成。故宮文學的文獻形態是非常豐富的,包括禦定、禦選和禦製等宮廷出版物。這些不同的文獻形態不僅包含著帝王的文學觀,而且具有政治文化的意義。此外,文字獄是故宮文學史的一個獨特現象,利用清宮文字獄檔案對故宮文學實踐進行深入研究,也應是故宮文學史研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