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三千年青銅文化在回響 (5)
2022-09-02 08:23:52光明日報
說來倒巧,遠離長安戰火的古銅陵地區,與唐帝國緣分不淺,甚至一度成為國家的采冶銅業中心和鑄幣基地。翻開《新唐書·地理誌》:“南陵,武德四年隸池州,州廢來屬。後析置義安縣,又廢義安縣為銅官冶。利國山有銅,有鐵……”用今天的話說,銅礦是國家重大戰略資源,事關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唐朝時銅陵屬宣城郡南陵縣,設“銅官冶”,便是朝堂為禁止民間私采銅礦、私鑄貨幣而將采礦鑄幣的權力收歸中央。“利國山”更是玄宗親下詔書,封古銅陵境內的礦冶之山銅官山為利國之山。深山裏的銅料源源不斷開采,或被鑄成貨幣,進入市場流通;或被製成銅器,供王公把玩。這些億萬年前得益於地殼運動的金屬,在銅陵這個小小的市鎮被冶煉工人反複敲打淬煉,成為源源動力,支撐著大唐帝國八方來朝,繁榮著市井社會經濟商貿。
銅陵博物館內還藏有一件唐代盤龍紋鏡,鏡背浮雕一龍,騰空而起,繚繞於雲氣之中。唐玄宗恰有一首《千秋節賜群臣鏡》,中雲:
鑄得千秋鏡,
光生百煉金。
分將賜群後,
遇象見清心。
玄宗所賜之鏡,是否就是眼前這麵?或是由銅官山出土的銅料打造?曆史總會在一些細節之處,展現人力算計不得的蹊蹺與乖謬。晚年的李隆基長居甘露殿,身邊一眾親信皆被清洗,獨剩君王一人顧影自憐。此番境地,再華麗的銅鏡,想必照出的也是個愁雲慘霧、鬱鬱寡歡的模樣。
人生的憂鬱,李白無從領會。此時他身處煙雨江南,未被戰爭的腥風血雨裹挾。詩仙敞開心性,彈撥藝術的琴弦,由衷讚美眼前的冶銅工人。李白是劍迷,吳鉤幹將莫邪時常掛在嘴邊、寫進詩裏。題詩以後,他是否與高霽上前向工人討鑄青銅佩劍一柄?紅星爐火已熄,不多久,青蓮劍俠也在離此不遠的當塗追月而去。讓人感喟的是,幸有乘月而行的一晚,才讓那爐火、那縷煙,寫進了曆史,被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