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三千年青銅文化在回響 (4)
漢代以前的先秦時期,銅資源便是曆代王朝爭相追逐和極力控製的目標。除了古銅陵地區,湖北的銅綠山、山西的中條山、江西的銅嶺,都是銅資源聚集的戰略要地。銅綠山礦冶遺存中的豎井、平巷、盲井、斜井……縱橫交錯,層層疊壓,靠木製榫接方框支架維護,最早可追溯到春秋。黃河、涑水河間的中條山,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稱道:“奇峰霞舉,孤峰標出,罩絡群泉之表,翠柏蔭峰,清泉灌頂。”據考古學家推測,夏商時期,也許先人們聚在中條山一帶,采掘銅礦,煉鑄生產。山西夏縣發現的銅鑿、銅鏃和麵範,侯馬發現的東周鑄銅遺址,緊鄰黃河和中條山的古虢國墓地出土的西周銅器,皆為明證。至於江西九江幕阜山東北角的銅嶺銅礦遺址,經考古學家五次發掘,出土煉渣總量有10萬噸。其他遺跡有工棚、選礦場、露天采坑、槽坑、材料加工場、圍棚等。遺物有采掘、提升、裝載、運輸、淘洗、照明、排水等工具以及生活用具。遺址保存之完整、內涵之豐富,讓人歎為觀止。
看著眼前這些幾千年前的銅鏃,想象這些采銅礦冶曆史遺存的昨日風華,歲月的風化讓它們銳利盡失,渾身上下殘斑點點。但前聚成鋒、邊緣成刃、後延倒刺的樣態,還依稀可見,引人想象當年的將士是如何圓睜怒目,會挽雕弓,把它接合在弩箭上,穿過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熱血,穿透敵兵的胸膛。
唐代盤龍紋鏡安徽銅陵博物館藏
戰場上的打打殺殺、軍士間的兵戎相見,青銅被血與火激發了暴力邏輯,從而充當維護國家安全的盾牌。李白在銅陵偶遇的場麵,那些工人所煉之銅,或許也有一部分被送至軍器監,被製成兵器送上戰場。事實上,彼時的大唐,戰爭的風雷已在帝國後院鳴響。粟特人安祿山入奏,請以番將代漢將,又請調洛陽兵至薊門。流連笙歌美人的唐玄宗一一準許。待叛軍發兵自範陽南下,河北諸地盡陷,朝堂大為震動。叛賊反意已明,榮王李婉、高仙芝、哥舒翰、郭子儀、顏真卿……眾將紛起,皆欲與叛軍決一死戰。窮兵黷武,或勝或敗,曆經貞觀開元繁華盛世的大唐王朝,終於來到曆史的峽口,向天塹深溝、荊棘惡土墮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