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聽,三千年青銅文化在回響 (3)

2022-09-02 08:23:52光明日報

銅陵城市銅雕《豐收門》資料圖片

李白所見這寒夜冶銅盛景,在銅陵並非一時一地之景象。翻閱方誌,回望過去,不經意發現,一座城市竟能與一種金屬元素兩相膠合,如此緊密。銅不僅是造物主賜予銅陵的天然礦藏,成為城市的財富發動機、曆史助推器,以更遼遠的視角看,銅更是這座城市帶有根脈意義的文化圖騰與精神象征。

以詩證史或許失之偏頗,考古發掘證據確鑿。銅陵博物館所藏2010年發掘於銅陵鍾鳴鎮師姑墩遺址的與銅相關的各類遺存,包括爐渣、爐壁、銅器、銅塊、鉛錠、陶範和石範等,經碳-14測定年代和樹木年輪校正,最早的遺物年代可追溯到夏代晚期。那些大大小小的黑塊頭,小的幾寸見方,表麵坑坑窪窪,布滿孔洞,像是小孩子的手指摁在橡皮泥上。最大的一塊足有大半人高,像是遙遠天外降臨地球的隕石。

夏代中國,華夏國家文明星芒初露,這些黑黝黝的爐渣和銅塊即已從先民手中孕育,而追認它們的緣起,更是要把時針撥到太古。得益於長江中下遊衝積平原與皖南丘陵山區交接碰撞,深埋在地幔深處的高溫岩漿,遭受地殼運動壓力,順延薄弱地帶侵入地殼,或沿著構造裂隙噴出地表。岩漿起初熾熱黏稠,聚起的勢能卻足以熔融大地。待到熱情退卻,岩漿冷凝,不同溫度條件下,鎢、銻、銅、鉛、鋅……這些地質運動造就的精華便一一成形,在地心深處找到歸宿,靜悄悄等待後人采掘。

古銅陵的采礦人,開采銅礦作何用?博物館展出的小件銅器遺物,多是銅鏃等兵器。導覽詞介紹,與先秦時期的著名鑄銅遺址,如安陽殷墟、偃師二裏頭等官營作坊相比,鑄造它們的合金類型繁雜,砷鉛錫銅四元合金都有。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起源之地,政治統治中心所在,用料優中選優自然不難理解,偏安一隅的師姑墩,銅料配比並無嚴格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上一頁3/10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