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三千年青銅文化在回響 (2)
2022-09-02 08:23:52光明日報
行至村前,發現村名喚作百爐莊,“爐”乃冶煉青銅的熔爐。眼前是好一幅寒夜冶煉圖:火苗在爐灶裏上下騰躍,一爐火便是一星光,百家百戶百爐之火,星光點點即成星輝斑斕。火光也被拋上了天,映紅暗夜冥空,映紅冶煉工人的臉。工人們抱柴添火,拉動風箱,凝固銅水,灌入模具,錘打固型。手抬手落間,火星隨之四濺,紅光熒熒,仿若山間飛出成群的螢火蟲。偶爾一個蹦到胳膊或是手背,燙起水泡,也不以為意。
眾人全神貫注,腆胸疊肚,頭也不抬,任由汗珠滾在額頭連綴成線,再啪嗒啪嗒,順著脖頸滾落到身上。嘴裏的號子唱個不停,你一句我一句接連著喊唱。山野間沒有舞台,風箱呼呼就是伴奏,鐵錘鏗鏗就是和音,清風明月就是觀眾。眾人一句咬著一句,唱得山川震動,詩仙的心緒也跟著沸騰。工人唱了什麼,無人記錄,詩仙揮筆寫就的《秋浦歌》,卻把這個聲光絢爛的夜晚留了下來:
爐火照天地,
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
歌曲動寒川。
後據郭沫若考證,這是中國古代唯一一首描寫冶銅工人的文學作品。彼時秋浦,正屬古銅陵地區。李白詩作以瑰麗想象著稱,或許有人以為,詩中的“紫煙”是詩人的浪漫主義筆法。實際上,詩人隻是把當夜的所見所聞秉筆實書。剛由地底開采出來的純銅,質地柔軟,常溫下即呈紫紅色,帶金屬光澤。連白發都能抻出三千丈的李白,在這個夜晚,的確為眼前壯觀的勞動場麵所震撼,震撼到忘記調動旺盛的想象和誇張的修辭,把詩作得一點都不“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