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華看點

燈影永留傳——海寧皮影戲三代人的守望(9)

2022-08-12 10:19:18新華每日電訊

但隻有一個人會畫遠遠不夠,幼苗奮力成長就是為了有朝一日開枝散葉。

2016年,海寧市文化館向社會免費開放為期100節課的皮影製作工藝培訓班,徐蘆燕擔任主講。3年前,她開始為海寧市周王廟鎮文化站的文化管理員和文化下派員授課,每周四下午向15名固定學員傳授製作技藝。

目前,能夠獨立完工並自主創作的學員們,已經能夠在地方舉辦的非遺活動上獨當一麵。他們支持研學基地組建,並將這門手藝在“春泥計劃”“小候鳥計劃”等活動中向鄉村兒童普及傳播。

“由我師父這一顆種子,如今種出了一樹果實。”對於皮影藝術的未來,徐蘆燕並不擔心。“越中國、越時尚”,她相信傳統文化的千年底蘊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會在新時代中獲得新解讀。

鑄魂:影雖輕,重千斤,既是功夫也是品格

“皮影掂在手裏輕飄飄,但舞起來卻要顯得千斤重。說的既是手上功夫,也是為人品格。”從學徒“小郭子”變成如今的“郭老師”,郭誌英對皮影戲的理解經過60年發酵越發醇厚。

“學會快,學精難,要想做出成績首先要沉下心。”郭誌英感歎。

武打戲是海寧皮影戲最精彩也最考驗操作功力的類型。“雙手各持三到五根竹竿,要表現出人物在打鬥中的靈活身法和刀槍劍戟的舞動,還要配合鑼鼓點,沒有十年功底做不到形神俱佳。”她說。

年輕時,郭誌英從助演的“下手”開始練起,邊演邊觀察主演“上手”的動作要領,琢磨竹竿捏法。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小皮人”的活靈活現便是在一年上百場戲的曆練中實現的。

教學融入實戰,現在,她也是這樣教導學生。剛開始傳藝時,常駐劇場的演出通常是安排兩位老師做“上手”,兩位學生“下手”配合,每場演出一對一帶練指導。

上一頁9/10下一頁

相關閱讀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