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影永留傳——海寧皮影戲三代人的守望(10)
“比方《采蘑菇》中虎和狼的對手戲,狼膽怯,虎凶猛,具體怎麼表現?”傳授操作要領時,郭誌英常舉這個例子。她熟練地挑起一狼一虎演示,虎口一張一合,尾巴翹起擺動,拱起身作勢撲咬,而對麵的狼垂首伏地,節節後退。
這些惟妙惟肖的演繹,除了活用前輩總結的經驗,還源於生活中的用心觀察。退休後,為了演好以動物為主的童話戲,郭誌英會和老同事結伴去動物園“取經”。
2009年,大學畢業的郎章銘來到皮影劇團後,接受過郭誌英在內的多位老師指導,他從老一輩人的教誨和自我實踐中悟出,皮影戲表演沒有捷徑,隻有勤學多練肯琢磨。
這位“85”後年輕非遺傳人出身皮影戲世家,爺爺郎自立也曾是浙江皮影劇團的成員。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皮影便成為郎章銘自然而然的選擇。
小時候,他是台下的一員,看著爺爺操縱皮影上下翻飛。而現在,他成了台上的操杆者,讓皮影走進下一代人的童年也成為他的使命。
與皮影戲相伴13載,如今郎章銘已成為劇團年輕一代的主力。除了幫助沈鳳娟分擔部分管理工作,他還負責帶隊下鄉演出,在多部新戲創作中挑大梁。
一出精彩紛呈的皮影戲,背後都是以年為單位的付出。郎章銘介紹,一部新戲光是排練就至少需要一個多月,期間還要根據實操效果修改劇本,協調配樂、道白,參與影偶設計,效果不好就要反複返工,直到打磨出理想的作品。
“觀眾的最大褒獎是‘身臨其境’,演員的最高境界是‘人偶合一’。”這位年輕傳人自有一套心得,“海寧皮影戲影偶是沒有表情變化的,喜怒哀樂隻有靠我們把感情融入雙手的表演中,才能為皮影注入真實的生命力。”
晚上7點半,演完4個節目後,郎章銘和其他8位夥伴結束了一天的巡演。“這個月我們還要去胡鬥村、正陽村,之後還要去金華、德清……7月除了兩天休息,其餘每天都是三場演出排滿。”自早上8點忙到現在,他麵容略帶疲憊,語氣裏卻充滿幹勁兒。
說話時,劇團成員手腳利索地拆卸舞台,5分鍾內所有道具已經全部裝車。
鄉間小路上,貼著“海寧皮影藝術團傳承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幾個醒目大字的小貨車,像一塊流動的招牌,又好似一句表決心的標語,駛向與夜色融為一體的地平線。
明天,太陽將從那裏升起,繼續照耀這片孕育千年皮影文化的熱土。